作為目前全臺唯一純在地資金投注的離岸風電開發商, 台亞風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亞),致力在臺灣站穩腳步,持續在臺推動離岸風電業務,逐步強化公司經驗與競爭力,替未來進軍亞太市場奠定基礎。
立足臺灣放眼亞太 台亞風能要讓離岸風電產業成為優勢產業

立足臺灣放眼亞太 台亞風能要讓離岸風電產業成為優勢產業

專訪|吳心恩 文|施美旭、吳心恩
作為目前全臺唯一純在地資金投注的離岸風電開發商,台亞風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亞),致力在臺灣站穩腳步,持續在臺推動離岸風電業務,逐步強化公司經驗與競爭力,替未來進軍亞太市場奠定基礎。
台亞更訂下三大目標:第一,簽訂區塊開發第一階段投標的專案,進行後續建造並與供應商合作等相關工作;第二,參與 3.2 的投標,目前正針對案場參與環評與審議;第三則是參與浮動風場示範案的投標。
臺人自主投資 與在地連結深厚
「台亞初期就是專注在臺灣的案場,畢竟臺灣是我們的主場,自然是在主場有競爭力之後,才有能力走出國際,所以在臺灣深耕並厚植實力是台亞的首要目標。」台亞風能母公司,亞洲新能源董事長劉弟勇表示。
相較於其他開發商,台亞究竟具備那些特性與優勢?劉弟勇指出,國外來的開發商主要是站在投資的角度,也就是以案場的投資報酬率來做開發評估,倘若國外有更好的案場,他們可能就會到別的地方去做投資。「反觀台亞主要的市場就是在臺灣,就像我們的名字『台亞』,就是以臺灣和亞太地區作為我們的主要市場」。
「台亞完全依照臺灣法律,是臺灣人共同出資所成立,有別於其他的開發商,台亞就是臺灣唯一的本土開發商!」劉弟勇強調。
因為是在地開發商,也因此台亞對於政府能源政策與規劃,甚至是態度,更能清楚了解與掌握,也能適時應變。此外,在供應鏈部分的優勢,因為國家政策有本土化跟國產化的需求,台亞在與臺灣供應鏈廠商合作在溝通上就有一定的優勢,並且能緊密合作。
進入資本市場 深耕國人對風電產業信心
此外,台亞也預計將成為全臺第一個進入資本市場的開發商。一直以來,國人對於離岸風電產業總有些質疑,尤其是財務、融資等部分,要如何讓國人對於離岸風電開發有信心,劉弟勇認為國內銀行的參與,以及籌措長期穩定的資金是必要的。
他表示,「針對融資的部分,過去有很多外商主要的融資來源來自於外國銀行。但近期受美元利率走勢大幅上升影響,外商資金自然會有一些壓力。然而對我們而言,畢竟是臺灣的在地的開發商,跟國內銀行有相當的往來,我們未來當然會著重在擴大本國銀行來參與離岸風電產業發展。」
另一項重點,就是借重資本市場來籌措長期穩定的資金,作為未來建造新案場的安排,劉弟勇第一步表示,身為臺灣在地廠商,也必須善盡活絡資本市場的責任,包括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舉例來說,沃旭曾經在臺灣發行綠債,因此台亞亦規劃申請進入債券市場。
綠電供需落差大 CPPA仍有走升趨勢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綠電需求量大增,CPPA(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企業購電協議,是指企業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直接簽訂的購售電契約)也是多數產業關注的焦點。 針對部分言論認為臺灣 CPPA 價格高,憂心對產業造成衝擊。劉弟勇認為不必過度反應,他表示,目前臺灣綠電的價格大約落在 4 塊到 4.5 塊這個區間,這個價格相較於其他國家已相對低,這包含離岸風電所產生的綠電。
劉弟勇也坦言,因供需落差甚大,以臺灣現況而言,CPPA 未來仍有走升的趨勢。他解釋,「政府估計未來長期電價到 2050 年,成長率大約落在每年 2.5 的區間內,而臺灣綠電來源主要是太陽能發電與風電,如一個案場要提供具規模的發電量,目前還是以離岸風電為主。除了用電量持續成長以外,另一個原因是目前國際大廠紛紛要求下游供應商,必須在 2030 年或是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加上歐盟今年 10 月試行碳邊境稅,2026 年正式開始實施課稅。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產業面臨必要的需求,由此可見企業對於綠電的要求非常殷切」。
針對融資的部分,過去有很多外商主要的融資來源來自於外國銀行。但近期受美元利率走勢大幅上升影響,外商資金自然會有一些壓力。然而對我們而言,畢竟是臺灣在地的開發商,跟國內銀行有相當的往來,我們未來當然會著重在擴大本國銀行來參與離岸風電產業發展。
財務擔保與合作機制
劉弟勇進一步指出,就一般企業而言,碳排最多的就是用電,也就是國際認定碳排的範疇二「外購電力產生的間接碳排」。如果範疇二的部分能夠解決,確實就能夠較快達到淨零碳排的要求。
面臨國際間來勢洶洶的淨零趨勢,企業對綠電的需求相對強勁,但這幾年國內的綠電供應還無法滿足企業端的需求。也因為供給有限但需求量大,劉弟勇預期未來綠電的價格依然會持續走升,而這也是合理的市場走勢。
此外,就算市場對綠電需求大,但很多想要購買綠電的公司不符風場需要的融資擔保條件,究竟要如何解套?劉弟勇也提出見解,他認為可從兩方面來解決問題,一是政府協助提供擔保機制,而目前政府也已積極促成擔保機制成型,有望在今年內協助臺灣包括電子、石化等綠電需求者簽署與風場簽署 CPPA。
另外,則是得從銀行的角度來進行,「銀行是不是也可以彈性調整?」劉弟勇進一步解釋,國內主要都是中小企業,銀行放貸資金主要也是給這些中小企業,就國內現狀看來,大型跨國企業跟銀行融資的情況其實是非常少的,因此他建議,「是不是可以共同來研議一個機制,也就是形成一個『Pool』的方式來協助融資?這背後的邏輯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坐下來談,共商一個能夠解決企業綠電需求、讓銀行放貸又能賺到錢,也能夠讓風場開發商順利融資取得資金,達到三贏的目標」。
淨零目標加持 臺灣離岸風電發展前景可期
產業能夠持續穩定地走下去,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益處,也是產業的期望,但目前,社會對於再生能源產業的不了解,引發一些錯誤認知,進而對產業有誤解。對此,劉弟勇感慨,部分風場開發商就離開了這個市場。「雖然他們離開,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新業者進入臺灣,且新進入臺灣的業者比離開的更多。離開的當然有他們的考量,可能在其他地方有更好的案子,如電價高,建造成本又較低等,當然個別公司有其取捨。另,除了獲利考量,還有一些責任的考量,所以會留一部分在他自己的國家」。
地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各地災難頻傳,影響全球生物生存與人類文明,為了下一代的生存以及地球的發展,全球許多國家與企業努力朝向淨零減排的目標努力。
「在國際上,目前許多國家已設定 2050 年淨零的目標,蔡英文總統也在去年的世界地球日正式對外公布臺灣參與 2050 淨零碳排目標。之後,國發會也公佈 2050 年國內淨零碳排路徑,其中電與能源扮演的角色更是重中之重,也顯見政府未來將朝這方向努力。例如經濟部能源局已經公佈未來10年,也就是從 2020 年到 2035 年離岸風力發電的建造量希望能夠達到 15 GW。到 2050 年目標更規劃達到 40~45 GW。」劉弟勇進一步表示,政府在淨零的這個規劃上,其實有非常明確的路徑跟目標,而且也有非常清晰的政策。
劉弟勇認為,在政策清晰的這個指引下,業者在未來規劃的方向就有一個非常好的資源分配的指示。「這也是台亞風能會積極參與離岸風電的一個動機。除了我們以外,相信其他供應鏈廠商看到政府的能源政策與未來走向,預估未來的投入會越來越多」。
對正要起步的產業而言,政府政策與方向越清晰明確,以及對相關產業鏈業者的輔導與協助,有相當大的助力。劉弟勇表示,「就像過去很多的建設可能要很久才能夠做出來,這是前面花了很長的學習的曲線與時間才能累積成果。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最近,國內風電零組件的供應商,已慢慢有一些成果,提供給二階的風場開發商,營收也逐漸浮現。」劉弟勇樂見這樣的發展,他認為這對臺灣離岸風力發電產業而言是好的開始,不但能供應企業所需的綠電,也能建構新的產業鏈,更可提供國內高薪的就業機會。「這樣的政策對於整個國家、企業與人民,都會是善的循環」。
「離岸風電這個市場,雖然有些人走,但是也有更多的人進來,根據我們評估,在這個地方建造風場的投資報酬率比其他產業高,前景是樂觀的。」劉弟勇對於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未來深具信心!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