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亞洲乃至全球,許多與石油相關的公司都面臨著艱鉅的挑戰,我們有幸能夠成功地翻轉公司的營運狀況。2018 年公司重組成功後,我的首要行動就是來臺灣了解離岸風電市場的發展和潛力。當時,我參加了無數場會議,也從中結識了各行各業的人。我深信發展離岸風電的政策是正確的舉措,但它也絕對有其需要克服的種種考驗。
邁向更永續潔淨的未來 馬可波羅海業正式進軍離岸風電領域

邁向更永續潔淨的未來 馬可波羅海業正式進軍離岸風電領域
馬可波羅海事集團首席執行官 李雲峰
採訪|吳心恩 文|吳心恩、施美旭、林博宇
新加坡商馬可波羅海事集團(以下簡稱馬可波羅海業),業務 為船舶租賃、海運、造船等行業。為何將公司取名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海事首席執行官李雲峰說:「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我父親,他那時候會如此命名,是因馬可波羅為一個航海者,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名字,剛好這名字在新加坡也沒人用過,於是就使用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了。」
馬可波羅海業甫成立時專營從事拖船和駁船作業,直到 2003 年由李雲峰接管後才從傳統的業務擴展到近海海洋領域。他表示:「2003 年接管 Marco Polo Shipping 時,主要業務還是 shipping,而非 marine。當時僅有三對拖輪和駁船,共六艘船。我接手 Marco Polo Shipping 之後,成立了 Marco Polo Marine。」
從不看好到積極投入離岸風電領域
馬可波羅海業於今(2022)年初宣布收購主要提供離岸風電船 舶及相關運務的保時嘉里潔能公司(PKRO),正式宣告積極投入 臺灣離岸風電市場。但其實一開始李雲峰對臺灣離岸風電產業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在東南亞、亞洲乃至全球,許多與石油相關的公司都面臨著 艱鉅的挑戰,我們有幸能夠成功地翻轉公司的營運狀況。2018 年公司重組成功後,我的首要行動就是來臺灣了解離岸風電市場的發展和潛力。當時,我參加了無數場會議,也從中結識了各行各業的 人。我深信發展離岸風電的政策是正確的舉措,但它也絕對有其需要克服的種種考驗。我承認在當時我並不能抱持著太樂觀的態度, 但並非因為政策的緣故,而是考量到各方面基礎建設的完善度,將是發展過程中不容小覷的潛在挑戰。」李雲峰坦言。
儘管有著這樣的考量,但李雲峰仍然不懈地關注離岸風電產業 在臺發展的走勢。直至 2019、2020 年,馬可波羅的離岸船舶開始在臺灣的多個離岸風場計畫中參與運營。讓他深深體會,臺灣離岸風電這個產業的發展其實比自己預期得要快上許多。
集團的核心業務主要起家於離岸鑽油平臺與天然氣產業。近年來,該產業經歷了多次危機。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卻與全球面臨的挑戰背道而馳。因為風電產業在歐洲地區迅速擴張。提倡永續環境的浪潮促使李雲峰反思:「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已臻成熟,而可再生能源正處於起步階段,仍有可觀的增長空間。」
「多數離岸工程需要特定的工作船舶,涵蓋範圍自概念設計到安裝、施作和維護等階段。我們可以借鏡於我們在石油和天然氣方面累積的經驗,使這樣的運維模式持續很長時間,進一步讓生態系統變得更大、更廣泛。」李雲峰說。
培養在地人才 啟動臺灣船員學院計畫
「無論是石油業或是風力發電,只要在離岸施作的工程就會需要專業的技術船舶。而離岸風電的產業鏈所涉及的範圍之廣泛,除了對專業船舶的需求外,更需要輔以相關的專業與知識。」李雲峰指出,目前臺灣的離岸風場正處建設階段,相較於新加坡、馬來西 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越南等國家,臺灣似乎更習慣於燃油或集裝箱船等商船,離岸風電產業相對是較新穎的產業。
李雲峰進一步表示,臺灣的船舶法中,明確規範了懸掛外國國旗的船舶必須配備一定比例的臺灣船員,臺灣籍船員在船員名單之比例,需為該船最低安全配額證書所載人數至少三分之一。由於人力市場上缺乏船員的供應,導致離岸風電廠商為了符合規定,紛紛向航商挖角船員,這也反映現階段對於船員的供需問題。廠商大多抱持短期需求的看法。對此,航港局也提出替代方案,即開發商可提供船員相關教育或培訓計劃,以使其獲得在離岸風電場工作的許可。
「身為經營者,對於公司長遠發展的規劃是必要的。以船員的部分為例,在軟實力上,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確保我們的員工具備良好的資質並繼續接受培訓,以提升他們的技能。目前為止,這樣的培訓計畫在離岸風電產業中仍是很新的理念,也正因如此,我不斷思考我們還能為這整個產業帶來什麼正面效益。我正在規劃成立船員培訓學院,我也堅信這個計畫會對在地的發展、可續性有所助益。」李雲峰表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學子對離岸風電產業感興趣。我們成立這個船員培訓學院的核心精神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藉此讓年輕一代對產業的實際工作領域有更全面的了解。只有透過培育源源不斷的在地技能專才,離岸風電產業鏈才能在臺灣向下紮根、穩定成長。也可以說,這些人才對於離岸風電的發展和促進當地產業的成功轉型至關重要。」
李雲峰也認為「產業在地化是必經過程」,任何新興的產業都會面臨這樣的過渡期,目前正逢地化過程中的轉換階段,如何解決時間不足以及缺乏成熟技術等種種壓力,有賴於當地政府跟廠商雙方的彈性與協調。李雲峰認為這些都不是障礙,而是挑戰。「Localization means you have to do things locally,這需要長期計畫,需要時間,並非一蹴可幾。」李雲峰表示。
淨零趨勢成為投入無人機的開發動力
在離岸場域,運維後勤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現行但人員或設備的運輸仍依賴工作船進行運輸,相當耗時。李雲峰直言:「離岸的部分,還有許多待解的難題,比如運輸所需的時間、距離。假如今天需要運送零件或人員到離岸風場,現在的做法是用 CTV (Crew Transfer Vessel,人員運輸船)載送,運輸時間三小時,距離 50 公里,光是來回風場就耗費將近一天的時間。而今無人機則可以在關鍵時刻擔任重要角色,我們正在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一種可以承載約 100 公斤並飛行 100 公里的無人機系統。」
李雲峰表示,集團所研發的無人機運輸的技術將有助於未來把重要部件運送到風電場的需求。不過,也有限制,他指出目前在臺灣空域是受到管制的,無人機的應用還需要與民航局和國防部進行透明、公開的溝通。李雲峰相信無人機對於臺灣離岸風電場的運輸效率會有顯著提升,他自信地說:「我相信無人機的應用對於風電產業有極大發展潛力。馬可波羅的無人機系統是世界首創,我們很樂意為合作夥伴提供服務,並且提供技術與人力上的協助,希望可以讓臺灣順利成為我們無人機系統部署使用的第一個場域。」
此外,近年國際興起淨零趨勢,新加坡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呼籲,促使李雲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也使他對無人機在海上風電領域的發展充滿信心。
李雲峰進一步指出 :「對於無人機,我們將使用電池作為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我們的船舶中納入綠能設計理念。例如,我們的 SOV 的設計就納入了以淨零為目標的發想,我們更以成為第一家能夠設計、建造、擁有和運營離岸風電資產的公司而感到自豪。」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