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城)創立於 1969 年,是國內重電設備大廠,主力產品為變壓器、配電盤、配電器材製造及其他輸配電統包工程,重要客戶包含台電、台塑集團等大企業,建置完成多所發電廠、變電站與大樓機電工程等。近年更成為國內首家成功打入電動車充電設備供應鏈之重電廠家,2015 年整合集團資源成立 EVALUE 品牌 - 華城電能,推出電動汽車及機車充電樁與充電站建置、高效率充電設備、電動巴士充換電設備、智能雲端充電站管理系統等各式新產品與創新服務。
不斷前進的思維 造就華城電能整合核心能力

不斷前進的思維 造就華城電能整合核心能力
華城電機兼任華城電能執行長 許逸晟
採訪|吳心恩 撰寫|施美旭、吳心恩
傳產底子為基礎 跨足綠電領域
從「電」的製造業再跨入綠能系統整合與智能化,甚至電動車領域,華城有其一套策略。華城電機執行長許逸晟指出,大約十五年前正值臺灣開始發展陸域風電的時間點,當時看著華城最大客戶-台電開始投入再生能源的發展,華城也意識到「不能跑得比客戶還慢」,因此開始思考如何針對未來趨勢進行布局。
「電力系統簡單分就是:發電、輸配電跟用電這三區塊。我們可以在這三區塊中去做些什麼以因應未來趨勢?」許逸晟進一步解釋,「一開始,當然是從發電去想,當時就預測風力發電會越來越重要,太陽能也會變成一個重要的領域。」雖然當時還有考量其他再生能源,但華城認為還是以風電、太陽能兩項能源產業成熟性相對較高。
鎖定方向,華城開始布局跨入太陽能與風電的系統工程,協助建置太陽能電廠、離岸風電場等。「一開始先布局太陽能,因為我們認為發展陸域風場之後應該就是太陽能,於是我們重整既有的工程團隊,投入再生能源的系統工程,開始太陽能 EPC 系統工程建置,後來太陽能市場起來了,但當時政府對這塊沒有持續關注,太陽能發展熱度有點下滑,雖然沒有辦法做大型太陽能,但我們團隊仍持續進行一些小型或者民間型的案場。」
當臺灣開始發展離岸風電,華城也正好將技術運用至這個領域。許逸晟表示,「我們是統包跟系統整合,所以哪一種發電端,對我們影響不大。我們的強項就是怎麼把電從A 傳到B。」換句話說,雖然不碰發電的部分,但發出來的電如何去送到別人的手上,就是這是華城的強項。朝離岸風電領域發展的華城也陸續拿到一些離岸的統包工程、陸域變電站工程。
華城持續思考綠能發展,開始研發系統的智能化,投入智慧電網的領域,甚至一頭踏進電動車領域。「針對智慧電網中的設備,我們開始布局資通訊、遠端監控這些東西。最後一塊就是用電,大約十一、二年前,當時我們對於這領域相當陌生,持續大約一年多時間的討論後,我們認為電動車領域是有機會的。」許逸晟也坦言,當時提出這個計畫時,許多人都覺得是笑話,「在當時的臺灣,大家想像不到開電動車這件事,因為不但價格高昂,也找不到可用的電池。但有一個關鍵點讓我們決心投入,就是『用電』。『電』對華城而言就是本業!」。
「在整個電動車領域,我們也不是做電池,也不是做車輛,那對我們來說太遠,我們就是鎖定在充電。充電就是把電送到車子或其他標的物裡,原理一樣,只是對象不同」,許逸晟補充。因此,十一年前華城就設立部門開始投入電動車充電領域,也因為製造業起家的基礎,一開始做的是做設備開發,例如充電設備開發、電源轉換器、充電器等。
他山之石刺激催生新品牌
EVALUE 的誕生,同樣源於不斷進步的思維。許逸晟表示,做了三、五年之後,團隊志得意滿認為在臺灣開發不錯的產品,因此前往德國參展,卻發覺國際市場上早已開發出更新的產品,「我記得,當時我們開發是一個 13Kw 的模組,在當時我們覺得已經很厲害,但看到國外當時已經 60Kw 起跳了。在那時,我就意識到這塊領域,國外發展真的是比臺灣進步很多。」這也促使他思考,除了產品研發之外,還能做什麼來因應未來的世界?「我們不想要回到過去僅是單純設備製造,這領域介於電機產品、電力、電子產品中間,而電子業的慘況就是做設備最後就只能做代工,利潤很薄,就算有研發能力,若只能做設備製造的話,總有一天會走向代工一途,尤其現實情況是中國大陸和印度製造成本更低,但發展速度比我們更快。」許逸晟語重心長表示。
投入電動車充電領域,「大約五、六年前,中國大陸由政府開始推動電動車政策,已經有非常多廠商投入國際市場,那時我認為可能沒有機會了。」許逸晟表示,當時連賣設備也沒有人要,幾乎只能找國外,對象也都是營運商、充電站營運商或車廠;車廠市場也不好打,幾乎打不進;至於營運商,其實臺灣幾乎沒有人在做營運商。
保有研發能量卻無用武之地的華城如何突圍?許逸晟說:「思考許久,當時我想著,除了設備、生產、銷售之外,其實我們未來還要有很大一塊是往營運方向去發展」,於是在 2014 年,華城擴編部門,除了做研發設備之外又增加了營運團隊,開始建立營運系統,包括手機app、支付方式,會員系統等,正式進軍營運商。
2020 年華城已在臺灣蓋了第一個全場域的充電站,「我們稱它為旗艦站,位於在內湖,我們把一塊雜草蔓延的空地變成是一個充電站,有 15 個停車格,每個停車格都有充電樁,屋頂還有太陽能板與儲能系統。」原來當時華城團隊的思考已經不是單純充電,而是整體營運的概念。「在那場域可以停車、充電,電力來源是太陽能與市電。我們認為未來世界會長這樣子,就去實踐」,當時這也是臺灣第一個實踐場域,第一個對外營運的電動車充電營運站。
「我們是臺灣第一家跟車主收充電費的廠商。有點賭注也是運氣。特斯拉那時候都還沒收費,但已經喊出接下來它的超充站要收費。我們的站蓋好之後,特斯拉也蓋好了,那時我們就決定要收費,不是示範案場,而是實際營運站。那時也規劃了很多定價方式,現在許多廠商跟隨我們的方式。」許逸晟說。
華城不只是單純的營運商,能源整合才是其關鍵的核心能力。許逸晟進一步表示,現在大家開始談能源管理系統、儲能系統,以及綠電的售電方案等,華城很早就已經投入這塊領域了。在這些重電廠商中,大概只有華城有售電的經驗,真的在賣電,其客戶對象確實是 B to C,而這些行為將來都有可能慢慢地擴展到非電動車的領域。許逸晟期勉同仁,累積經驗往下一個里程碑邁進,「我們是傳產,所以我們步調非常慢,如果你今天是一隻烏龜的話,就不要想像自己是兔子可以一步就跳到終點,所以就要比兔子更早開始行動,兔子可能一天到,你十天才能到,你就十天前開始走。那當然是有點賭注,也要拉很長的時間去完成,但目前這樣看起來當時策略是對的」。
達成能源轉型與淨零目標 政府施力點不同
針對能源轉型與淨零目標的達成,許逸晟認為,能源轉型這個基本大方向一定得做,但臺灣的問題在於這個大目標在到達可以開枝散葉的過程中,往往歷時許久,其中包含很多法規、商業模式的磨合與發展。過去臺灣的發展多是靠著民間業者拉拔,現在則是些模式還未實踐之前,已先做金融操作,讓大家認為這塊餅好像很大,一時之間,市場就亂掉了,等於在商業模式還未成功之前就已經被炒作到變調了,相當可惜。
許逸晟也認為,就算有這樣的問題,也不代表能源轉型不會成功。「我們現在正想辦法在這種壓力之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最重要還是商業模式要先形成,不管事新事業還是能源轉型,都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市場一定是先看到一個成功的模式,才能吸引大家投入,才看得到未來」。
資本市場要健全的話,供給跟需求這兩端一定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所有東西都是有需求才會產生供給,或是供給產生後找到需求也是另一種方式。就像現在再生能源很熱門,撇除政策因素,這個需求就已從國際對綠能的強烈重視,不用政府去推動,許多廠商都卯起來問哪裡有綠電可買,因為國際客戶端已經要求他們要用綠電,創造了一波綠電商機。而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想辦法解決或減緩這些發展的困難點,不管用鼓勵或其它方式,讓大家願意在這些成本較高的建置經費下願意做這件事情,產業就會越轉越快。此外,他也提醒,有些部分是供給很大需求很弱,例如儲能,去年政府開了一個儲能的門,突然之間大家都跳進來,才一年時間供給就已經 超過台電原本要收購的容量,如果需求端沒有一個比較適當的出口的話,這些過度投資的部分,就會進入另一個產業的競爭,開始瘋狂殺價,影響產業發展。「要低價,無非是犧牲自己的利潤或是用低成本的方式去做。成本越低,背後的風險就越高,久而久之會出事情。」
淨零趨勢激起世界對於綠能的需求,各國政府也設定 2050 達到淨零目標,從小對於「愛地球」這件事有著狂熱想法的許逸晟認為淨零和降低碳排是必須要做的事。他表示,「政府有一些大綱或者執行的一些想法,我們都知道那個難度是非常高,但還是得做,我覺得人類總有辦法」。要達到目標,許逸晟認為政府的角色很重要,大家都不想做的事就由政府就投入去做,像國外一樣,國外很多比較先進的概念,但是難以看到成果的東西,那就政府投入資金與資源帶頭去做,因為民間不會執行無利可圖的事情,有利可圖的部分就讓民間去把它放大,政策可以加以支持。「要達成淨零這項困難的目標,另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盡可能讓大家去嘗試,盡量讓有心想要找解決答案的人,能夠有空間和環境去實現想法,也許有一天真的成功,那人類問題也許就能解決了。」許逸晟認為。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