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離岸風電需重新洗牌
_M.webp)
臺灣離岸風電需重新洗牌
上週四經濟部召開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二期選商說明會,各界期待是具建設性、有效率的溝通對話完全變調,別說是給予開發商、系統商和供應商一點希望曙光,對於走在鋼索上的離岸風電產業亦沒有給予新的方向。
很意外嗎? 不意外。說失望了嗎? 無庸置疑。
人們在期待什麼?
邁入區塊開發階段的臺灣離岸風電產業,面臨了幾個重大的挑戰,一路以來跌跌撞撞。首先是新冠疫情餘波未了,隨即在2022年2月又發生了俄烏戰爭。這些國際事件都不利於全球經濟環境,包含我們已經看到的通膨、利率攀升以及投資重挫的例證屢見不鮮,也大幅減少企業的風險胃納量。
成本管理在維持企業或機構永續經營變得格外重要。距離經濟部能源署公告的投標截止日僅剩不到二十天,大部分的開發商還在尋求投標截止日延後的一絲希望,依照能源署針對船舶提出的新規則重新衡量國產化計分、持續向供應商談判獲得合理的報價(如果報價報得出來的話),同時算出一個對購電企業能夠買單的CPPA價格。除了以上各種耗日費時的工作外,在內部還必須把這些數字統整起來,做出至少能損益兩平的財務模型。
很明顯,完成了上述作業的開發商相當少。
鬆綁國產化政策這項訴求,對於臺灣政府和各家開發商都不是新聞,因為這是個從臺灣離岸風電萌芽之始,就不斷被辯論的議題。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如果臺灣政府相信在地供應鏈已經夠成熟、能夠在品質、數量都能達到客戶要求,同時又具有價格競爭力,那麼政府是否不再需要以硬性的方式要求開發商遵循國產化規則?而是逐漸放手再放手,讓自由市場運作。
目前我們最需要建立並確保的,是建立健康的產業環境促進良性競爭。如果在開發端、供應端有出現寡占市場的情況,對於整個離岸風電產業造成的傷害是無力可回天的。一旦市場上僅有少數,甚至一家競爭者,都可能造成一家獨大並剝削談判空間。缺乏競爭,產業不再成長,只有無限期停滯。
我們不是不能夠想像這樣的景象,因為在3-1和3-2這些狀況已經多少存在。例如:風機、水下基礎與海纜。只是我們總以為有人會努力扭轉這樣的情勢。
產業亟需大膽變革
「角力、嗆聲、作戲威脅走人,看不到解決問題的態度」臺灣在地媒體如此形容上周四選商說明會的景象。但事實上,沒有人作勢威脅要離開,而是沉痛地告知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沒有改變,大部分的企業只能被動解散,毫無選擇權的被迫離開。對於政府來說這是政權交接的時間,沒人敢下定決心跟未來的國家掌舵者確認能源藍圖和方向。開發商、系統商和供應商只能跟著空轉。
臺灣的離岸風電產業早已過了有夢最美的時光。我們該面對沉痾,並隨時迎接新的挑戰。這不是一個向眾人宣告「我從神壇墜落,但敬請期待我的重磅回歸」的最佳時刻。我們處在離岸風電產業是否能永續經營,並確保穩定供應綠電的關鍵時刻。這場選商更不能簡化為一項有些人已經準備好,有些人還沒準備好的「一項考試」。而是一項對政策以及實際情勢的謹慎檢驗。
看向大局,臺灣未來十年將需要更多綠電來協助RE100的企業。無論是太陽光電、地熱、生質能都無法提供與離岸風電比擬的產能。我們已經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臺灣離岸風電需要重新洗牌。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