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離岸風電產業臺灣學到了什麼? 唯有具備國際競爭力國產化政策才有意義

-八年的離岸風電產業臺灣學到了什麼? 唯有具備國際競爭力國產化政策才有意義

八年的離岸風電產業臺灣學到了什麼? 唯有具備國際競爭力國產化政策才有意義

發布時間: 2024-05-10
閱讀文章
專欄文章

大家似乎忘記,國產化政策的用意在於扶植臺灣供應鏈,能夠與國際競爭。但現行的國產化政策卻是一個國產化項目僅有一家或寡占市場的狀況。

 

4 月中獲邀赴新加坡,參加一場東南亞跨區域針對能源與減碳的技術論壇展會。參與的國家與產業,主要來自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泰國、越南,涉及到的產業包含石油與天然氣、燃煤、氫能、儲能與電動車應用。作為大會合作夥伴,很榮幸以臺灣媒體身份,與會場和國外專家們和領導者們交流臺灣能源轉型,以及離岸風電產業的經驗與發展。

在該活動交流中發現,國外對於臺灣的認知,已不只是半導體,談到能源時,當下第一個想到的是離岸風電產業。這光景在幾年前還無從想像起,可以說,臺灣從行政立法到產業供應鏈做了一個冒險大膽的決定,從現在的世界趨勢來看,是超前且正確的道路,的確值得國人感到驕傲。

臺灣離岸風電產業,一路沸沸揚揚地進展到區塊開發階段(業界通稱「三階」),作為一個深耕產業近 8 年的觀察者和報導者,訪問及交談了近百位國內外再生能源產業--包含離岸風電產業的開發商、供應商、官員、外國駐臺人員、學術研究單位、專家學者,以及很早就投入能源產業觀察的資深媒體人與顧問等,在眾多位先進的擘劃下,臺灣再生能源以及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之路可謂相當崎嶇,即便是已不在其位的前輩,也值得致上敬意。從示範、潛力場址到區塊開發,已有諸多先進從自身專業角度,就臺灣發展產業的過程和學習經驗抒發己見,綜觀這些論述,包括從策略面、技術面、財務面、法規面、工程面、人才面或是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面,皆可觀察到產業關鍵點無一不圍繞「在地化、國產化」的爭議。

過去我曾就離岸風電國產化的議題寫了一篇論文,主要探討臺灣離岸風電國產化之困境與因應之道。那時,產業對於國產化的理解和潛在影響仍在摸索中,當時的脈絡奠基在臺灣再生能源產業開拓創新的前提之上。回顧這 8 年,業內專業工作者與先進們所討論的已從產業的發展,悄然轉為產業的「存續」。相關從業人員,不論在包括公部門或私部門,有不少人從一開始的滿腔熱血想要帶來改變,到墨守成規或黯然離去。這 8 年,臺灣的離岸風電「產業存續」發生了什麼事?

 

Turbine_5_23KB.webp (23 KB)

付費以觀看更廣闊的風景
付費以觀看更廣闊的風景

付費以觀看更廣闊的風景

  • 最新篇章更新搶先看
  • 現在就購買你的第一本刊物

已經加入會員了? 點我登入

Joi_37KB.webp (38 KB)

吳心恩

深耕離岸風電和再生能源相關領域多年,熟稔產業脈動同時關注國際永續能源的發展,於淨零領域中游刃有餘。曾派駐海外擔任計畫經理,負責多項 CSR 與開發計畫,現為媒體創辦者、主編、資深研究記者、協會秘書長、講師、顧問等,亦專訪過多位國內外知名企業代表、產官學研之專家學者及多國駐台大使。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