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對話論壇紀實
碳市場對話論壇紀實
歐洲商會低碳倡議 (ECCT LCI) 與資誠 (PwC) 合作,舉辦「碳市場對話」論壇,分析企業在臺灣應對碳交易和碳費的最佳實踐。論壇上,多位嘉賓發表演講,提供了見解和實際指導,幫助企業應對碳報告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挑戰。活動由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吳振華 (Chen-Hua Wu) 、資誠臺灣合夥人蔡亦臺 (Yi-Tai Tsai) 及歐洲商會執行長 Freddie Höglund 進行開幕致詞。論壇由資誠臺灣總監李宗哲 (Andrew Lee)、台灣碳權交易所 (TCX) 執行長田建中 (Joshua Tien) 及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事業部經理劉彥均 (Kenny Liu) 進行演講分享,最後由 PwC 蔡亦臺主持的嘉賓座談會圓滿結束。
PwC 臺灣總監李宗哲指出,環境部 (MOENV) 於 4 月 29 日宣布《氣候變遷因應法》(Climate Change Response Act, CCRA) 的 3 項新草案規定,其中一項與徵收碳費相關,一項與管理自願減排計劃相關,一項涉及碳費企業應如何設定減碳目標。根據該法案,自 2025 年起,年碳排量超過 25,000 公噸的實體將需支付碳費(基於其 2024 年的排放量),並將逐步降低門檻,至 2030 年分別降至 15,000 和 10,000 公噸。環境部強調,碳費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激勵減排,而非產生財政收入。草案規定將為碳費支付者提供重要方針,幫助企業規劃減碳措施,以實現臺灣 2050 年淨零目標的路徑。這些規定將提供 60 天的公眾諮詢期,與此期間,環境部將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對話以建立共識。
根據李宗哲引用的統計數據,全球減碳進展落後於預期。雖然過去 20 年間碳強度下降約 2.5%,但全球減碳率必須加速至每年 17.2%,才能在 2050 年前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以內。迄今為止,全球已有 136 個國家提出了淨零目標(佔全球排放量的 83%),而其他一些國家則提出了初步的淨零目標構想,但尚未正式宣布確切實施辦法。臺灣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CCRA) 將淨零目標納入法律。由於許多臺灣企業為全球品牌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企業面臨比政府要求更緊迫的減碳壓力,成為一個迫切的動力。
(左起)資誠臺灣合夥人 蔡亦臺 (Yi-Tai Tsai)|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 吳振華 (Chen-Hua Wu)|歐洲商會執行長 Freddie Höglund
根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列出以下主要 7 大溫室氣體 (GHG) 物質: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亞氮 (N2O)、氫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三氟化氮 (NF3),以及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的其他物質。由於半導體行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半導體相關公司必須在其計劃中減緩這些排放。環保署將首先僅針對年排放超過 25,000 噸的公司,監管其範疇一(直接排放)和範疇二(間接排放,包括購電、蒸汽、熱能或冷卻所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
臺灣的再生能源憑證 (Taiwan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T-REC) 流程有嚴格的規則和程序,以確保憑證真實並防止重複計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負責組織再生能源及 T-REC 相關的配對過程。公司也可以選擇採用「自願性碳抵銷」機制,將溫室氣體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通過在內部設定碳價,向相關部門收取碳排放費用。在臺灣,公司通過建立自己的碳價來實施內部碳定價,並將其應用於組織內的相關部門。這一機制旨在激勵企業減碳,並促進公司內部的永續發展實踐。
部分臺灣公司已將內部碳定價作為企業減碳策略的一部分。例如,台達電子為達成 2030 年的 RE100 目標,將其內部碳價調整為每噸 300 美元;友達光電將其內部碳價設定為每噸新台幣 875 元 ,展現內部碳定價作為推動減碳解決方針。
由於臺灣的立法仍需經過 60 天的審查期,因此碳費定價尚未確定。根據政府的統計,將有 550 家公司需繳納碳費。草案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計算碳費的公式。以碳費徵收為核心,將有多項配套措施,如盤點登記、認證和檢驗管理、自願減排和增量抵銷。
論壇演講也分享了商業實踐,以及公司應如何開始為碳定價和碳交易做好準備,建議公司應從盤點開始並投資減碳技術和設備,也可透過投資供應鏈中的碳減排措施來獲取碳信用/碳額度 (carbon credits)。
歐洲商會執行長 Freddie Höglund
針對尚未提出完整減碳計劃的公司,碳費將按照一般費率,為總排放量扣除 25,000 噸的剩餘排放量計算;針對於向主管機關提交「自願減排計劃」(voluntary reduction plans) 並達到指定目標的公司,將適用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的優惠費率。具有高碳洩漏 (carbon leakage) 風險的企業,須首先提出自願減排計劃,然後申請以確定其是否符合高碳洩漏風險企業條件。
臺灣碳權交易所 (TCX) 執行長田建中,對臺灣碳市場進行分析表示,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於 2023 年 4 月 1 日發佈的《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Carbon Price Status and Trends Report) 中數據顯示,全球共有 74 種碳定價機制,覆蓋了 116.6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23%。
為實現臺灣 2050 淨零目標,臺灣證券交易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於 2023 年 8 月共同設立了台灣碳權交易所 (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 TCX)。TCX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公平、高效且公開的國內外碳權交易平台。TCX 於 2023 年 12 月開始進行國際碳權的交易,與國際公信力的驗證機構合作,旨在提供碳諮詢服務並支持高品質國外碳權的銷售。
TCX 執行長田建中分享指出,類似微軟和惠普這樣的大公司,碳排放屬於範疇三(間接排放),意味著這些大企業給供應商(其中許多是臺灣公司供應商)施加了很大的減碳壓力。在此情況下,台達電子在其自願減排計劃中,制定每噸碳排放的定價高達 300 美元,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典範。公司內部各部門須做碳盤查計算其排放量,而部門負責人可根據減碳表現實施獎懲制度,激勵公司各部門提高效率、轉為使用再生能源、精進數位化功能以及採取其他減碳措施。
2023 年,歐盟開始實施《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並以《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 (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ESRS) 作為支持標準,CSRD 內容包括規定企業須做社會和環境資訊層面回報。更多的大型公司以及上市中小企業也都必須報告其永續性。針對部分非歐盟公司,若在歐盟市場上創造逾 1.5 億歐元的收入,仍必須提供相關報告。新規範旨在確保投資者和其他利益關係人能夠獲取所需資訊,以評估企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以及評估因氣候變化和其他可持續性問題帶來的財務機會或風險。
2023 年 8 月,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臺灣永續揭露準則藍圖》,其內容與 IFRS 國際永續原則接軌,要求揭露與永續相關的財務資訊及氣候相關的揭露。
(左起)資誠臺灣合夥人 蔡亦臺 (Yi-Tai Tsai) |資誠臺灣總監 李宗哲 (Andrew Lee)
台灣碳權交易所 (TCX) 執行長 田建中 (Joshua Tien)|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事業部經理 劉彥均 (Kenny Liu)
碳信用(碳額度)的生命週期,始於開發者識別並設計項目,經過驗證、開發,隨後測量和報告排放量,並由第三方驗證,而碳補償 (Carbon Offset) 可以列入證書進行交易,最終註銷。田建中指出,實施碳補償項目需付出巨大的成本和努力;田建中引用華盛頓特區非營利組織 Ecosystem Marketplace 的研究表示,許多公司正在大力進行投資,以減少自身業務的碳排放。根據田建中表示,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許可使用碳信用來抵消公司的碳排放,那麼自願性碳信用的價格可能會上升。
此外,越來越多公司願意為優質碳信用支付溢價。然而,目前市場上可用的優質碳信用卻非常少。目前全球自願性碳權的存量僅相當於全球化石燃料排放量約僅 8 天的額度,隨著企業的淨零承諾轉化為對碳補償的需求,碳交易市場出現碳信用短缺現象,可能導致碳價格的上升。
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事業部經理劉彥均,在其專題演講中發表題為《最快達到淨零的途徑》演講,內容討論該公司如何實現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的承諾。施耐德電碳信用目標 2040 年實現內部運營碳中和,並在 2050 年實現旗下所有價值鏈的碳中和。施耐德電機強調,數位化可提供五維整合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之效率,重點關注能源、 自動化、設計和建設、分散管理以及永續綜合能源管理。
劉彥均在會中強調關鍵轉型對減碳的影響,包括透過現有技術去除 70% 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能效優化去除 25% 的排放;以及透過能源轉型、電氣化和數字化轉型去除 45% 的排放。
施耐德電機被公認為 ESG 領域的領導者,該公司的全面減碳策略涵蓋減碳、電氣化、降低能源使用以及數位化等層面。劉彥均概述了施耐德電機在碳管理發展的各階段實施,從理解碳排放水平的早期階段,到與國際趨勢並齊,並塑造綠色品牌形象的成熟階段。施耐德電機透過全面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戰略規劃、實踐實施和績效追蹤,以支持企業邁向碳中和。
施耐德電機參與各種碳減碳倡議,例如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基準、設定減碳目標以及制定明確且可行的減排路徑。該公司提供相關諮詢服務,幫助客戶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進行碳足跡評估,並實施能效優化和數位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劉彥均也在演講中分享施耐德電機幫助客戶實現碳中和的實際案例,包括協助一家礦泉水公司和另一家低壓產品工廠轉型為碳中和,強調了能效應化、數位化和永續製造實踐的優勢。
本文由歐洲商會低碳倡議提供,Duncan Levine撰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