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空救援能量 建立臺灣特色的離岸風場聯防與共享機制
提升海空救援能量 建立臺灣特色的離岸風場聯防與共享機制
自臺灣發展離岸風電以來,發生數起風場船舶及工作人員醫療救援事件,確保風場工作人員和設備安全愈加關鍵。中華民國海事工程聯合促進會 (National Maritime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NMEA) 於 8 月 15、16 日舉辦為期兩日「2024 離岸風電海上搜救與緊急應變高峰論壇」,分為政策、產業、學研、醫療等 4 大主題,共同討論研擬適合臺灣地理環境和離岸風電產業特色的災防應變系統。
論壇邀請了海委會、交通部航港局、經濟部能源署等中央單位,以及風電開發商、供應鏈、學術界和國際救援機構,共同探討風險評估、災害預防及跨部門合作的重要性,目標是全面提升臺灣離岸風場的緊急救援應變能力。
中華民國海事工程聯合促進會理事長曾國正表示,希望藉由此次論壇達到拋磚引玉之效,透過公民協力有效的推廣海洋事務,也期盼創造再生能源、海洋產業和海上安全三贏。
海委會主秘劉國列表示,海委會強化海巡署救災救難能量,向行政院積極爭取預算,對於臺中海域安全,海委會、交通部和經濟部攜手合作。
海巡署救人 航港局救船 能源署建立跨單位應變通報機制
海巡署中部分署副分署長吳金河表示,中部風場海域目前風險係數達 40%,屬中度風險。為提升海空救援能力,計劃通過緊急應變機制建立跨區聯防制度,整合各風場成立海事協調中心,確保人員、船舶和海域環境的安全。
航港局航安組組長沈淑賢指出,國內大型拖船資源不足,缺乏專用救難船與專業救難團隊,且救援資金有限,影響業者投入意願。航港局正積極爭取預算,以增強大型拖船能力,優先部署於中部海域。
能源署電力發展及管理組科長沈慧佶表示,能源署要求離岸風電業者建立災防計畫及自救能量,署內並與航港局建立通報機制。經濟部透過法令規章及災害防救業務計畫等,要求離岸風電業者持續精進災害事故應變之能量,也建立防救業務計畫的審查原則。
開發商經驗借鑒 完善臺灣離岸風場救援機制
沃旭能源離岸風場運維總監趙健成提到,風機內常常發生人員緊急問題是夏天熱危害,有時狀況相當緊急,希望通報流程可以簡化,可直接連絡國家搜救指揮中心,申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直升機救援,多爭取一些救援時間。
風睿能源營運長陳金榜表示,離岸風電場的有效運作和維護需要結合日常維護、先進的監控和強大的緊急準備,定期培訓演練、清晰的溝通協議和詳盡的文件是標準作業和緊急應變策略的關鍵。
法國電力公司海事安裝及運營副總監邵為樂 (Virak SAR) 指出,法國離岸風場有個救援單位 CROSS,雖大部分搜救資源來自於官方,但也結合一些民間搜救資源,有緊急狀況時有此機制來進行任務的發派,可供臺灣參考。
學習國際經驗 強化海上事故應對與救援平臺建設
日本打撈株式會社業務發展部總經理 Toshio Imamura表示,船舶事故可能包括擱淺、浸水、火災、緊急拖船及碰撞等狀況。他們曾參與臺灣海域的打撈作業,使用水下探測載具(ROV)進行海底調查及沉沒物體回收,能迅速應對海上事故。
G+ 全球離岸風電職業安全衛生組織亞太代表蕭嘉倫介紹了英國的離岸緊急救援平台—離岸再生能源論壇 (OREEF),建議臺灣可參考此模式。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 (IMCA) 海洋再生能源技術顧問 Rhys Jones 則討論了緊急應變計劃的關鍵原則。
強化供應鏈及航空醫療應變 建構綜合性風場救援機制
第二天的議程主要集中在供應鏈和航空醫療的災防應變策略。中華民國海事工程聯合促進會理事陳明泰指出,風場災防應變計劃應根據固定式和浮動式風場的不同特性來進行規劃。
UIA聯合國際救援機構執行長徐震宇分享了海上救援的時間緊迫性,強調目前存在醫療時效認知不足和資源分配衝突等問題。臺灣海洋大學教授、臺灣風能協會榮譽理事長簡連貴提出,應建立跨部會整合的緊急應變和支援機制,同時為風場設立共同航道的航行安全與預警系統。
此外,童綜合醫院的黃泰霖醫師建議,在海上船舶與陸上急診室之間建立視訊和音訊通訊設備。這樣,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與陸地上的專業醫護人員進行通話,協助進行受傷或疾病的初步診斷並提供適當的急救指導。臺中榮民總醫院的林子傑醫師則分享了風場常駐醫療人員的現場操作經驗,並強調遠端醫療指導的重要性。
其他學研單位包含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際海事公約中心主任高瑞鍾、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許為元以及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產業處艤裝組組長林忠孝,均就海上救難艦設計及建造經驗提出建議。
20 家跨足開發商、供應鏈及科研單位熱情響應 共盼提升風場運維及海空量能
兩天的活動匯集了20間跨足開發商、供應鏈及科研單位。英商莊園再生能源公司亞太區總監吳國綸表示,公司將其服務劃分為四個部門:上部結構 (Topside)、水下 (Subsea)、船舶 (Marine),以及海底電纜 (Cable),自 2018 年起深耕臺灣離岸風電市場,旗下經營三艘人員運輸船。吳國綸希望未來能以行動支持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升臺灣的海事應變能力。中信造船集團業務部經理蔡展弘指出,風場防災不應僅依賴國外船隻,國內也有優良的廠商參與新船建造和維護。
永亮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秘書呂姿敏提到,公司專注於水下基礎設施及海底電纜的檢測與維護,並看好無人化作業的未來發展。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海洋專區業務經理王振昌強調,海洋專區的成立旨在配合國家風電發展,強化風場災防運作和安全訓練。
海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徐傑輝表示,公司積極佈局離岸風電的運維管理 (O&M) 和直升機人員運送服務,並提供海氣象觀測及人員訓練。徐傑輝指出,臺灣急需民間力量投入海上救援,以補充空警總隊的不足。
荷蘭商榕曜綠能有限公司 (IX Renewables) 首次在臺灣正式亮相。執行長 Eric Kamphues 表示,IX Renewables 是 EPCI 管理和顧問公司,專注全球風能項目,特別是臺灣和日本。目前,公司正開發臺灣的浮式離岸風電項目「瑞立專案」。IX Renewables 在臺灣擁有超過10年的顧問經驗,期望深化與臺灣的合作。Eric 強調環境保護和當地合作的重要性,並希望通過建立機制來保護海洋和應對意外事件。他指出,所有離岸風電開發商的共同目標是確保海洋健康,以保障產業和未來世代的利益。臺灣區代表 Lars Hummel 也提到,荷蘭和臺灣在國土規模和人口密度方面相似,因此都需要向海洋發展,IX Renewables 有能力將這些資源運用於臺灣。
合隆能源有限公司副理陳炘軍說明,公司在大彰化離岸風場的建設中積極參與,並擴展運維業務,包括風機、海底基礎、塔架檢修等,強調施工安全。臺夠力特助陳柏宇表示,公司在臺灣北、中、南地區具備充足資源,能及時處理突發事件,並制定緊急應變計畫。
大川吉海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經理黃淑毅表示,公司擁有豐富的海事工程經驗,但因海上環境多變,救難醫療系統仍需強化。各方參與者皆希望通過提升運維及應變能力,進一步支持臺灣離岸風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