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成長戰略 翻轉臺灣永續新思維

-綠色成長戰略 翻轉臺灣永續新思維

綠色成長戰略 翻轉臺灣永續新思維

發布時間: 2025-04-09
閱讀文章

採訪、文|吳心恩

賴清德總統在 2024 年國慶大會上指出:「我們將持續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同時,在 2024 年 10 月 24 日召開的第二次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強調臺灣必須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能源供應既穩定又具韌性之外,同時深化節能措施,促進儲能技術的應用,推動下一代產業的轉型與發展,並強化臺灣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機制,尋求永續綠色成長的機會,穩步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的目標。

 

24KB.webp (25 KB)
環境部部長 彭啓明

 

做為民間出身,有氣象達人之稱,同時擔任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站在跨部會跨領域統籌國家級淨零永續戰略的制高點視角的彭啓明,對於臺灣在推動永續發展與能源轉型的工作感到不一樣的使命感。「環境部不僅是政策執行的機構,更是引領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力量。」彭啓明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社會參與三者的協同作用缺一不可。」

彭啓明認為,臺灣的環境挑戰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環境部的使命就是制定出應變框架,明確方向,讓其他相關部會和民間可以積極採取行動。」彭啓明強調,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並非零和博弈,而是相輔相成,甚至現在國人燈以期待要以保護環境為優先。他認為,臺灣在再生能源技術、智慧城市和綠色金融等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這也呼應了循環經濟與虛擬電廠等新興領域和發展思維對於臺灣進一步達成產業減碳和去碳有著關鍵影響力。

 

239KB.webp (240 KB)

循環經濟 全面性的思維改變

「循環經濟是一個全面性的思維改變,它不是簡單的資源回收,而是要從設計端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最大化資源的使用效率。」彭啓明表示,臺灣的經濟模式正從傳統的線性經濟逐步邁向循環經濟,在再生能源的領域,循環經濟的落實潛力巨大。

以區域論,都市發展循環經濟具有極大潛力。城市本身就擁有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往往被忽視或浪費,但如果能有效整合,將會發揮巨大的價值。「例如,能源與廢棄物管理系統的整合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他解釋說,當前許多城市仍處於線性經濟模式中,而城市,也正是虛擬電廠表後市場的重要場域。

「城市應當轉變思維,將所有資產視為資源循環的一部分。」彭啓明表示。以最常被談到的廢棄物為例,過去都被視為鄰避設施,大家都想搶台積電,卻不要垃圾處理設備在我家附近,可以重新思考運用數位化技術可使城市實現智慧化的廢棄物回收與處理系統,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再者,透過回收和再利用,都市中的廢棄物可以轉化為新的產品和能源,進一步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增強城市的資源自主性。例如,廚餘轉化為生物能源,廢水回收可以處理後發電並大幅降低汙染,,這些實踐都能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和能源自給自足能力。

 

35KB.webp (35 KB)
彭啓民認為,臺灣已成為亞洲綠能示範國。臺灣不僅要滿足自身的能源需求,更要透過虛擬電廠這樣的創新模式,讓我們的技術與綠能理念在全球舞台上發揮影響力。

 

另外,虛擬電廠的表後市場,正是都市或者是城市區域,運用資產將資源發揮到最大價值的另一個運用,家家戶戶都是分散式再生能源的重要元素,可以說是循環經濟價值得以發揮的另一個關鍵途徑。

彭啓明強調,已經有共識朝向推動循環經濟推動法,部會已重點盤查都市循環經濟的政策框架,希望能更進一步協助並鼓勵企業和市民積極參與。他指出,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的成功,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與合作,從市民到企業,再到政府,所有層面的協同努力,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體系,讓循環經濟成為每一個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

循環經濟的推動需要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的雙軸驅動。「臺灣在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我們需要更好的市場環境來促進應用與擴展。」他建議透過碳交易市場的透明化與數位化提升效率,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真實性、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充分利用既有的資源設備,正是符合循環經濟,以最少資源發揮最大的使用效率的宗旨。

 

175KB.webp (176 KB)

虛擬電廠:未來能源市場的核心支柱

談及電力市場改革時,彭啓明強調,未來的能源市場將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模式,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綠色能源市場,其中虛擬電廠 (VPP) 將成為推動能源去碳化的核心支柱。「虛擬電廠對於促進能源的綠色轉型,從而實現能源的去碳化這一點已經有充分的實證。將分散的再生能源、儲能設備以及用戶端的能源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實現穩定的電力調度,減少對傳統電網的壓力,同時降低碳排放,也有助於提升電力系統的智能化與彈性」彭啓明表示。

現行的《電業法》也一直在規劃相關修法,以確保虛擬電廠能夠以更彈性的方式參與即時電力交易,讓分散式能源與需求反應機制能夠真正融入市場運行,進而達成高效能與低碳的能源調度體系。如此,分散式再生能源將不再只是補充電力,而是成為核心的低碳能源來源,並助力於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技術與政策必須緊密協同。」他認為能源政策與碳定價應結合得更緊密,政府可設立明確的績效指標,鼓勵企業投資高減碳潛力技術,並確保補助資金真正落實到具影響力的專案上。

「另外一項關鍵點在於最重要的是教育與意識的提升,」彭啓明語氣堅定。他表示,讓每一位市民了解循環經濟的價值並願意改變生活習慣,是推動轉型的基礎。「當每個人都重新思考資源的價值時,循環經濟將不再只是政策或產業的責任,而是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

範疇一能源去碳化:極大化綠能布建的關鍵

「範疇一的能源去碳化,說白了,就是從源頭解決問題。」彭啓明進一步提到,能源去碳化的核心是如何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佔比,並將其轉化為真正具有環境效益的電力。對此,他提出了極大化綠能布建的三大核心策略:技術創新、政策引導與跨領域合作。

「舉例來說,虛擬電廠使用自家廠房部件建置太陽能和儲能系統,這也使範疇一的能源多了來自自身的能源來源。」彭啓明指出,臺灣在太陽能與風能的資源條件上具有天然優勢,但光有資源對於臺灣採取積極減碳甚至去碳的產業結構來說遠遠不夠。

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能源去碳化的推進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應該透過明確的法規和誘因機制,鼓勵企業使用綠電並參與減碳計畫。」他舉例,臺灣正計劃推出更多針對高耗能企業的綠電採購義務,並加速綠能憑證制度的完善,以讓企業更方便地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

此外,他特別談到市場的自主力量。「我們需要培養一個有活力的綠能市場,讓更多創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得以實現。」他舉例說,虛擬電廠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以讓再生能源交易更透明、更高效,從而吸引更多的私人資本投入綠能基礎建設。

 

76KB.webp (76 KB)
彭啓明可說是最接地氣的部長,經常親自做簡報,並透過直播用最直白的庶民語言,宣導艱深難懂的環境政策或循環經濟模式。

推動能源去碳化:跨領域協作與全民參與的必要性

「能源去碳化不僅僅是能源部門的責任,這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變革。」彭啓明指出,推動綠能發展必須整合不同領域的力量。例如,與建築業合作發展零碳建築技術,推動綠建築認證標準化;與交通運輸業建置智慧電動車充電網絡,提升基礎設施效率;以及與科技業攜手開發虛擬電廠(VPP)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讓能源使用更加靈活且高效。

「全民參與是推進能源去碳化的關鍵,無論是城市公民、環保團體,還是中小企業,都能透過實際行動支持虛擬電廠建設。」彭啓明強調,市民可以透過優化用電習慣、安裝智慧電表和參與社區型再生能源專案,實現分散式能源的管理與貢獻;環保團體則可擔任倡議者,推廣綠能理念和提供技術支持;中小企業可以作為創新解決方案的測試場,參與可再生能源採購和用能優化試點專案,為系統帶來更多彈性和創新。

 

84KB.webp (84 KB)
2024 年 8 月 9 日,臺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 (Technology Alliance for Energ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AEDT) 由計畫總主持人許志義教授,以及秘書長謝曜謙博士共同帶隊前往環境部交流。環境部長彭啓明親自接見聯盟代表,並聆聽聯盟代表針對淨零碳排及環境永續的建言。討論議題涵蓋:國內虛擬電廠循環經濟與舊垃圾處理、國際碳權申請、綠色認證。

 

他進一步提到,虛擬電廠是一個打破傳統能源經濟結構的創新概念。透過分散式能源資源的整合,例如太陽能、風能、小型儲能系統,甚至是電動車充電設施,臺灣可以提升能源管理效率並降低碳排放。「這不僅能促進全國能源轉型,還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與綠色就業機會的成長。」

「臺灣已成為亞洲綠能示範國。」彭啓明指出,範疇一的能源去碳化是實現2050淨零轉型的基石。以全局視角推進能源轉型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將台灣的經驗與技術輸出到其他新興市場,尤其是在技術轉移和管理模式輸出方面,已是台灣的重要發展策略。「臺灣不僅要滿足自身的能源需求,更要透過虛擬電廠這樣的創新模式,讓我們的技術與綠能理念在全球舞台上發揮影響力。」

透過全民參與、跨界合作以及經濟體制的改善,臺灣的能源去碳化之路不僅是對內的轉型,也是對外的價值傳遞,為全球能源永續帶來啟發。去碳化不是一個單一解法,而是多方努力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在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社會參與間找到最佳平衡,臺灣的能源去碳化進程將不僅是成功的,還能成為全球的標杆。」彭啓明說道。

他對臺灣未來的永續發展充滿信心,並呼籲全社會攜手合作:「我們的政策不僅是為了短期的減碳目標,更是為了給下一代建立一個永續的環境。」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