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構築每個想像於真實世界中。我會這樣形容自己,時而成為敏感的瘋子,時而變成嚴謹的保守派。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主管說我這輩子都不可能創業,而今我不但做到了,還做得不錯。
真實世界的夢想家 致力構築每個想像於真實世界中_特別專訪 臺灣大根及東儀材料新事業能源負責人 王昱勝

真實世界的夢想家 致力構築每個想像於真實世界中_特別專訪 臺灣大根及東儀材料新事業能源負責人 王昱勝
臺灣大根及東儀材料新事業能源負責人 王昱勝
採訪、文 |吳心恩
「一直以來,我致力建構腦海中的幻想並實現於真實世界。譬如說國高中時,大家在聽張學友時,我在聽國外搖滾樂,我看到日本視覺系樂團,看到 Guns N' Roses 美國樂團,心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他們的歌,甚至擁有他們的吉他,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等到我終於有能力時,我就在我的房子裡設一間放置吉他的展覽館間,與其說這間房子是給人住,不如說是我實現夢想的第一步。」現任臺灣大根 (INNOS) 以及東儀材料 (Eastward Materials) 新能源事業負責人王昱勝如此說著。
王昱勝最終沒有選擇站在舞台上,而是選擇自己創業。「彈吉他是我的興趣,但談到要以它為職業卻有點困難。本來是要走搖滾那條路,後來書越念越多。」王昱勝本身有兩個碩士學位,一個是台大的理工碩士,另一個是政大的科技管理碩士。「我會說我是一個非常浪漫,但同時我的執行力又非常可怕,我只要想到什麼就會馬上去做。」
太陽能產業興盛主要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 1955 到 1972 美蘇冷戰,也是太空科技蓬勃發展時間,那時期衛星的動力來源主要來自於三五族 (reference 1) 太陽能電池,也帶動了一波太陽能產業興起,但在那片刻下,市場動能並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趨於成熟, 所以美蘇冷戰結束後,原先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的公司又逐漸消失。第二次太陽能產業崛起的時間是石油危機爆發,分別於 1980 及 1990 期間,市場上會將太陽能跟石油產業連動,因為石油貴,所以再生能源開始興起,危機結束後,太陽能產業再度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第三次興起的時間約莫在 2000 年左右,之後便持續發展至今。
「第三波太陽能產業崛起其實有幾個原因, 1997 年京都議定書讓世人意識到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開啟節能減碳的觀念,加上那時候市場上比較沒有熱門的話題,這給了太陽能產業一個抬頭的機 會。2000 年開始,臺灣第一個太陽能廠是茂迪,後來 2003 年益通興起甚至成為股王,緊接著 2007 年我進入台大念研究所的時候,有非常多半導體產業和面板廠商踏入太陽能市場,在當時 5G、AI、區塊鏈還沒有很熱絡時,反而是太陽能產業興盛的時候。」王昱勝表示,在當時只要有資本,任何人就可以從國外引進整套 turnkey 設備投入太陽能電池的 產線。「只要丟一片太陽能晶圓進爐子,光電轉換效率就有 13%~14%。那時我念的是台大光機電組,後來論文選題目,我看到了再生能源的發展蔚然已成趨勢,決定去做與太陽能相關的研究。」
Reference:
1. III-V 族化合物是指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 IIIA 族元素硼、鋁、鎵、銦、鉈和 VA 族元素氮、磷、砷、銻、鉍組成的化合物。
「王昱勝」條款:成就長久以來應被建立 卻不存在的制度
台大理工研究所畢業後,王昱勝隨即進入南亞電路板股份有限公司。「我那時在是透過研發替代役的方式進南亞電路板,前身為國防役。據了解在我之前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人在役期內離開公司。我一進去就知道那環境不是我要的,後來待了 8 個月左右,總管理處的人還為此創了一個『王昱勝條款』 建立制度,讓後續的人有機會可以循此法規離開。」 王昱勝打趣著說,記得那時公司有一位主管約談他時曾經說了一句令他印象深刻的話。「他說: 你這輩子都不可能創業。這句話我牢牢記在心裡,自那時起,我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向世界宣告, 我一定會說:我做到了 ! 我不但創業,而且做得還不錯。」
理工背景的王昱勝在離開南亞電路板之後隨即進了茂矽。「在茂矽,我就是做研發工程師該做的 事情。整天關在實驗室弄化學槽和研究國外的論文, 投入與協助包含 Double Printing,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鈍化射極與背面太陽能電池 ),MWT (Metal Wrap Through,金屬穿孔捲繞 ) 等製程再到產線執行。那時間剛好臺灣世貿有太陽能展,我去參觀了幾次,以 RD 的觀點來看,總覺得自己研發的效率至少有 16%~17%,比市面上產品 效率 13%~14% 高,但每季內部跟董事長和總經理報告之後不懂為何團隊研發的這些產品沒被量產。」 王昱勝回憶當時的情況。
他開始意識到研發端和市場端的落差。「整天關在實驗室不太對,我覺得要從市場看回來,並不是我研發了這項產品就自己覺得最好。」王昱勝萌生這個想法之後,隨即報考了政大科技管理所。「我那時考了榜眼,順利進去攻讀。那個環境是我的轉捩點,它不再像理工科,念書之後就是考試,或是撰寫困難的程式,商學院有很多分組報告進行,一個 team 裡有非常多不同背景的人,有理工、財經、 生技甚至還有藝術背景。大家在討論時,彼此交織出來的想法激發我更多的靈感。」
從工程師到業務 挑戰從無到有
攻讀政大的王昱勝遂對自己職涯產生了不同的 想法。「那時候一邊上課,一邊回來公司繼續做 RD,在接觸更多市場面向後,我知道我想要轉做不 一樣的工作,我想到市場的第一線。那時候擺在我 面前有 2 份工作機會,一個是杜邦,一個是三星。 太陽能電池上游的關鍵材料是銀膠,杜邦的銀膠是公認全世界霸主,我順利拿到聘僱合約,但同時三星主動來找我,他們希望在臺灣找一個市場代表,從零開始開發。」王昱勝談到。
當時該職務的競爭相當激烈,職缺只有一個,包含許多專業人士甚至博士來競爭該職位,最終是他雀屏中選。
「我非常感謝一個人,他是當時三星總部派駐臺灣的總經理,就是他選中我。當時我也可以選擇去杜邦,很穩定,外商杜邦名字出去也很好聽,但我後來選擇去三星從零開始接觸商貿市場。」王昱勝回憶他剛接業務的情況,據他表示,當時「非常挫敗」。王昱勝:「那個時候臺灣仇韓情節非常嚴重,韓國是以大財團為主,單是韓國前十大財團可 能就佔韓國GDP七到八成;臺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但兩個國家做的產業太接近了,包含面板、半導體、 DRAM 等。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我以三星的身份回到業界要去跟某些公司交流的時候,我伸出我的手, 當他們看到我的名片是印三星,他當面把我的手拍掉,其實非常尷尬,所以遇到很多挫敗。」
三星的工作環境讓他經歷了許多不同以往過去所接觸的情況。「我覺得我的臨場反應被磨練地很快,我舉個例子,那時候三星的法人長,就是掌管大中華區的長官,也是我老闆的老闆。他是非常傳統的韓國人,飛機抵達前,我們要提早到機場幫他拿包包,帶他去拜訪 CEO,結束之後我們要先一步在門口迎接他,待他上車後,再趕快跑去開車,因為要比他早抵達下一個目的地,然後站在門口迎接他。」王昱勝娓娓道來。
「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法人長他來臺灣,那時候跟我們那時的代理商前一天應酬到很晚,那一天場面有些火爆,因為法人長差點跟代理商的董事長吵起來,我們為了安撫雙方,高粱喝到凌晨 2~3 點。隔天早上還搭第一班高鐵去臺南拜訪客戶,這時候難題來了,他們坐商務艙我們坐經濟艙,我的老闆突然把我叫過去說法人長在高鐵上想吃泡麵, 問了推車小姐之後才知道高鐵上不能用熱水也沒有泡麵。如果我直接走去商務艙跟法人長說『不好意思他們沒有賣泡麵』,第一,我老闆會很丟臉;第二,我會被罵得很慘。當時靈機一動,我去找了餐車小姐。」
王昱勝告訴當時負責餐車的小姐說,現在坐在商務艙的人是我們公司的法人長,他想要吃泡麵,但我知道高鐵不能用熱水,現在推車上有咖啡、麵包和餅乾之類的餐食,我直接把那台推車上所有的餐點買下來,但是請你幫我推進去給我的長官,跟他說很抱歉高鐵上不能用熱水,但因為他身分的關係,這台車上的所有餐點全部免費招待他食用。「為什麼我這樣做?我去講跟她去講是不一樣的情況。 首先我是男生,而且與法人長是從屬關係,我去講一定被罵,但高鐵小姐不是他的員工,而且她是個女孩子,我直覺男性會紳士一點,所以我當下急中生智,讓他認為是高鐵招待他,果然就順利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我當下其實很緊張,因為是很直觀的判斷,加上前一天喝很多酒頭很痛,但我覺得慢慢地在三星這樣的環境,面對這麼多待人接物之後,我的臨場反應被激活,這不是說去看展或是待在實 驗室能夠體會到的直覺,就是做中學、學中做。我就是實際來到這裡,遇到什麼問題就是解決,就算失敗你也學到了經驗,到現在他們還不知道那台餐車是我買下來的。」王昱勝打趣地說。
感性與理性交織 創造自己的帝國
王昱勝形容自己是「敏感的瘋子及嚴謹的保守派」。「敏感的瘋子是指當我想要做一件事時,我會偏向將所有的可能納入考量,腦袋充斥著無數個念頭和浪漫幻想。但一旦當我真的找到契機,我就會變得非常嚴謹保守,思考接下來的每一步之後的情況與每一個可能性,以求達成設定的目標。感性與理性交織。」
他還有另一位貴人,也就是時任三星 SDI(三星材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的研發副總裁,一個日本人,岡本珍範 (Okamoto Kuninori)。「岡本先生在銀膠產業可以說是教父級的存在,他創造三個世界第一,他在杜邦的時候把杜邦的銀膠變成世界第一,他離開杜邦來到了三星時把三星的銀膠變成世界第一,後來他自己創業,將國產銀膠做到世界第一,超越三星和杜邦。他那時候很常帶我在身邊, 也鼓勵我要自己創業。」
2017 年,王昱勝決定自己創業,當他離開了三星時,他拿到全三星部門績效的第一名。「我覺得很開心,但我知道離開的時候到了,在我任內,把三星的產品從零做到市占達 25%,規模接近 10 億台幣。我覺得自己不只是可以把「業務」這一份工作做好,我可以做更全面性的。」
王昱勝當時有一個計劃,他觀察到當時很多能源材料到了未來會是大陸市場導向。大陸有所謂 135 計畫,第 13 個 5 年,大陸因為空氣汙染嚴重,遂將乾淨能源放進重點發展產業。「幾乎每一個省都瘋狂補助廠商,這其實很驚人,這表示廠商在各省分蓋廠房,享有各項補措施如稅金減免、設備補助,讓建廠設備成本攤提更低,那時候我很早就感覺主流市場會很快地從歐美變成大陸市場。」王昱勝說道。
能源並不是像手錶或是吉他等奢侈品。「今天這把吉他是大師做的,跟一個普通人做的,對於吉他愛好者來說看到的價值不一樣。很有可能會有人願意多花五倍甚至十倍的價格去買它。手錶或手機也是,拆解一隻 iPhone 很可能成本只有幾千塊, 但消費者就是願意多花幾萬塊去買。」他說道。但能源不是,能源最終要回到 LCOE (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電力生產成本 )。」他說道。簡單來說,能源的來源不管是來自風電、海洋能、地熱或火力等,即使政策推動,我們還是要回到 1 度電的成本 多少錢。廠商需要在維持一定產品品質的前提下要求成本更低,設備價格更低,材料更便宜,王昱勝那時候看到主流市場移轉的趨勢,繼而引進大陸、韓國等材料來臺灣。「那時候臺灣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時點,很多業內的人心裏知道早期臺灣太陽能產業和電池模組品質遠勝過大陸,但大陸公司挖角了絕大多數人才從臺灣過去,現在大陸能源材料的發展已經非常蓬勃,現在業內幾乎都是大陸的材料跟設備。」
內外驅動 讓淨零和永續成為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
作為前期較早投入太陽能及再生能源市場的王昱勝認為,走向淨零永續已然是一條必經之路。「這要從兩種驅動力來看,第一個是外在型的驅動力,例如政策的獎勵推動,或是銀行針對有在進行減碳 的企業提供較好的利率等;第二個主要來自客戶的需求。舉例來說我其中一位國際外商客戶,雙方談的內容最基本就是系統建置量多少,要如何規劃? RoR (Rate of return) 是多少 ? 接續雙方會立即討論當業主一旦建置了太陽能發電,相對於火力燃煤發電每年可以減去多少二氧化碳 ? 相當於多少棵樹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等類似這樣的概念,慢慢地客戶會希 望我們提供他們一個 total solution,包含顧問的角色,輔導碳足跡、碳揭露,以及後續如何做到淨零碳排這件事。」王昱勝表示。
至於內在性的驅動力,可以大到從產業趨勢來看,也可以簡化到個人的內心中,也就是一個人真正做什麼事是有熱情及目標的,不用擋你自然而然就會去做。王昱勝說:「舉例來說我就是喜歡搖滾樂,所以我會去學習並彈奏那些樂曲。對我來說,做到淨零碳排這件事情真正驅動我內心的成就感來自於將身邊的資源串聯起來,例如我們最近即將與國內知名 AI 智能公司 Linker Networks 合作引進人工智慧影像辨識,加上其他技術的跨領域結合,應用到產業界做出成品,實際投入到社會中做出貢獻,我很清楚這是一條必經之路。我認識很多產業,也逐步將他們的需求串聯起來」。
舉例來說,公司的產品主要是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公司將材料賣給廠商,先由廠商做成太陽 能電池模組,再由公司向廠商購買模組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一個矽晶模組可以使用 30 年以上,這表示 30 年前全世界建置太陽能案場相對沒那麼多, 但是慢慢地到了 2030,那時就會有非常多於早年裝置的太陽能模組面臨汰換回收。」王昱勝指出。
王昱勝認為自己現在想做的事情,也就是他個人的內在驅動力:結合身邊所知道的新科技,並使用在自己可以著力的產業上。「例如建置一個太陽能模組回收廠,結合人工智慧新科技的引用,減少浪費並更精準地進行材料回收」他表示。
王昱勝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這件事情能夠幫助到身處的環境。「當越來越多聲音想了解淨零碳排這件事的時候,慢慢地從本來只是一個口號,到變成一件真正可以實踐的事,而且是透過每 個個體來串聯資源達到改變與創新,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久而久之,它會變成一個生活的信念和態度。唯有當它變成生活態度,才能持之以恆。」 王昱勝持續在腦中建構美好的想像,逐一實踐於現實中,就像他的一貫作風。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