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里海交流 尋求漁業、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多贏的機會
臺日里海交流 尋求漁業、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多贏的機會

臺日里海交流論壇與會貴賓合影。
為推動臺灣里海經濟,尋求漁業、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多贏的機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環保團體與水產試驗所等單位舉辦臺日里海交流論壇,邀請日本里海學者日高健教授、鹿熊信一郎教授、福岡漁協副理事長半田孝之與博多灣海草床復育計畫大神弘太郎等人分享日本里海經驗,並與臺灣專家、團體、漁民團體與再生能源產業進行交流,論壇預計在臺北、基隆水產試驗所之後,也會到苗栗、彰化與雲林等縣市與在地團體進行交流。
日高健教授為近畿大學名譽教授,專長是從社會科學角度研究里海與沿岸區域管理制度。近年關注如何活用在地資源並建構里海管理制度。鹿熊信一郎教授,為佐賀大學教授,專長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連結角度,研究里海與海洋保護區管理,特別關注沖繩與太平洋島嶼地區的案例。半田孝之為福岡市漁業協同組合副組合長、博多灣漁業權管理委員會委員長,曾於博多灣從事小型拖網與釣魚業,2018 年起擔任伊崎支所會長,致力於博多灣的海洋環境保護。大神弘太郎與在地漁協與自治體合作,進行沿岸環境調查與保育行動,參與博多灣的海草床(如大葉藻)復育計畫。交流團成員包含學術到漁業從業者,可以與臺灣漁業團體與研究單位進行更實質的經驗交流。

近畿大學名譽教授 日高健。

佐賀大學海洋能源研究所特聘教授 鹿熊信一郎。
水產試驗所研究員陳均龍表示:「里海」是延續里山倡議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海的共生,追求海岸地區社會生態系的永續發展,希望可以找出海洋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可以永續利用的海洋管理策略。臺灣產官學及環境團體在推動海洋保育業務時,也逐漸理解必須尋求海域使用者、漁業與海洋資源保育共贏的發展模式。臺灣的環保團體在推動海洋保育業務時,也深切了解必須尋求漁業與海洋資源保育共贏的發展模式,否則由上而下的保育政策很難被落實。因此在海能風電、漁業署、海委會經費支持下,邀請到兩位日本學者與兩位漁民代表來臺交流經驗,漁業署林頂榮副署長、海洋保育署海洋資源處吳龍靜處長也出席論壇交流臺灣海洋資源保育經驗。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郭佳雯研究員表示,海洋資源日益匱乏是社會大眾都了解的事情,尤其是開發最密集的西海岸更是如此,然而海洋資源保育速度比不上破壞的速度,族群數量越來越少的白海豚就是一個指標。如果海洋資源好、漁業資源與白海豚族群就會上升,反之亦然,因此有需要找出可以共贏的海洋資源管理模式,台灣白海豚才有可能脫離滅絕困境,漁業與漁村文化也才能得以保留。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會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為了善盡減碳責任,台灣近年來推動許多離岸風電的開發案,雖然開發過程中對於海域生態有所影響,隨著離岸風電逐步完成,應該立刻整合資源進行海洋資源的復育工作,里海經濟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向,希望透過這次交流可以給關注西海岸漁業永續發展的團體、漁民與學術單位一些參考。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理事長表示:最近極端氣候重創中南部,進一步凸顯氣候變遷帶來的嚴峻挑戰。再生能源的推動,初衷是希望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風險。然而,由於離岸風場與漁業在海域空間的利用上有所重疊,過去也曾出現一些衝突與摩擦。隨著風場逐步轉入運維階段,ESG 永續發展計劃成為風場在地深耕不可或缺的策略,如本次論壇主要的贊助者之一—海能風場,長期深耕在地社群,積極結合學術研究與社區力量,推動涵蓋漁業轉型、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漁業資源管理等多元行動,包含與國立成功大學及海洋大學密切合作,推動西湖溼地保育計畫、漁業資源調查與巡檢技師培訓,可以視為離岸風電、海洋與漁業共榮共存的案例。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建議,如果可以整合各家廠商運用相關回饋金或是電協金等資源,集中火力推動西海岸里海倡議,就有機會可以創造再生能源、漁業永續發展與生態保育的共贏機會。

福岡市漁業協會副理事長 半田孝之。

Beason-Japan 代表理事 大神弘太郎。
論壇中,鹿熊教授表示,日本的海洋生態也是受到全球暖化、海水品質不佳的影響,許多沖繩的珊瑚礁都面臨死亡的命運,因此他們在沖繩試著進行珊瑚礁的復育,已經種植高達百萬株的珊瑚,復育過程也看到漁業資源的復興,不過因為極端氣候,也會讓種植的珊瑚大量死亡。日高教授表示,若要推動里海的工作,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工作從社區的漁業團體到跨縣市的合作,博多灣就是一個漁民團體與環境 NGO 合作的案例,他建議不應該只把海洋的生產力看做只是漁業,應該看成是海業,透過維持環境生態品質也可以帶來不同的產業經濟的機會。半田副會長表示:博多灣有許多里海組織,有的是漁業團體,有的是 NGO,有的是政府主導,海洋資源復育之後,可以增加青年返鄉從事漁業的機會,博多的漁業從業人口約五十幾歲,比日本其他的地方要年輕,就是因為海洋資源有復育的關係。過去是潛水教練的大神先生表示:潛水社團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會鼓勵年輕的潛水社團提出環境保護的方案,促進年輕世代在休閒的過程中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而博多灣的生態復育,環境 NGO 與當地漁業協會就有很好的互動。對於媒體關心的離岸風電與漁業的發展,半田副會長表示:離岸風電確實是減少溫室效應最有潛力的發電方式,觀察到風機附近確實有聚魚的現象,雖然目前尚沒有雙贏的案例,不過如果風機附近可以有箱網養殖或是一支釣,可能對海洋資源的保育與漁業的共榮發展有幫助,但是如何從構想到實現,仍需要政府、漁民自治團體、環境 NGO 一起來共商。。
本次論壇在 8 月 5 日上午臺北舉辦大型的論壇、下午到水產試驗所進行經驗交流,之後會到苗栗搭船出海了解離岸風電現況,與苗栗、彰化、雲林漁民進行交流活動,並且會帶日本參訪團體驗芳苑海牛文化、了解過去在地漁民反對國光石化推動生態旅遊的經驗。這次特別邀請日本漁民代表,跟臺灣的漁民交流里海經濟的實務經驗,日本交流團福岡市漁業協同組合副組合長半田先生表示,也會把這次來臺灣交流的經驗,帶回去福岡市漁業協同組合即將召開的大會。希望可以促成未來臺日之間在里海經濟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