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人齊聚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 探討虛擬電廠、氫能、離岸風電 CPPA 與碳移除市場機會

Jun. 20 2025

逾百人齊聚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 探討虛擬電廠、氫能、離岸風電 CPPA 與碳移除市場機會

Share

AnyConv.com__EnergyOMNI_20250619_1001_小.webp (59 KB)
《RECCESSARY》攜手《EnergyOMNI全能源》於 19 日舉辦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深度解析全球發展趨勢與投資機會。
左起為台灣智慧電能副總經理邱玉典、RECCESSARY 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光泰環能總經理彭俊明、RECCESSARY 創辦人黃公暉、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EnergyOMNI 創辦人吳心恩、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主持人許志義、義電智慧能源台灣董事長陳威廷、聯華林德大宗氣體及清淨能源副總經理沈欣儒。

為協助企業推動淨零轉型,掌握未來商機。由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與淨零資訊平台《EnergyOMNI全・能源》於 19 日舉辦「新能源與碳市場商機論壇」,該論壇集結產業領袖與領域專家,深度解析全球趨勢與投資機會,吸引多方產業代表、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交流。

RECCESSARY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公暉表示,論壇發起的起心動念是,媒體之間不只是競爭,應該是合作關係。他指出世界對新能源、碳議題上,存在著大量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希望透過研究與編輯團隊,讓資訊有價。

EnergyOMNI 創辦人吳心恩表示,今年是全能源邁入第四年,她指出媒體核心的功能是透過報導,進而參與政策治理與產業公共對話交流,不只傳遞訊息,而是透過深度觀察以及行動,了解特定產業動向,並讓複雜議題被大眾理解。可以說全能源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種結合媒體、產業觀察與制度倡議的創新事業體。

受邀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致詞提到,至今參與減碳議題20年,今年是《巴黎協定》10 週年,目前國際議題走得相當快,去年《巴黎協定》第6條通過後,推動碳市場發展,接下來全球升溫控制1.5度變得重要。

 

虛擬電廠仰賴市場機制 氫氣儲能有助分散電網壓力 離岸風電售電模式應更具彈性

上半場新能源聚焦虛擬電廠、氫能、售電平台,並探討市場的挑戰與機會。

臺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主持人許志義分享「從政策到實踐:打造支持虛擬電廠發展與法規與市場機制」,他引述美國能源部官網資料,虛擬電廠(VPP)將在 2030 年取代 10% 至 20% 尖峰電廠,並節省平均每年100億美元電網成本,他認為臺灣應至少有 15% 至 25% 尖峰電廠是 VPP,且虛擬電廠須依賴市場機制。

虛擬電廠若要邁向商業起飛,需面對 5 大挑戰:擴大分散式能源、簡化虛擬電廠註冊流程、提高虛擬電廠營運的標準化程度、將 VPP 納入公共事業規劃與激勵機制、將 VPP 納入電能批發市場。

AnyConv.com__擷取1.webp (43 KB)

義電智慧能源台灣董事長陳威廷以「虛擬電廠:將用電成本化為永續商機,企業加速能源轉型與創新收益的關鍵」為題,他提到欲實現淨零,需要更多需量反應彈性電力。從數據來看,全年尖峰負載約有 200 小時,約占全年 8,760 小時的 2%,透過需量反應滿足尖峰負載是快速且經濟實惠的方式。此外,企業加入虛擬電廠,可賺取收益、提升永續、優化營運可靠度、提升電網韌性等效益。

聯華林德大宗氣體及清淨能源副總經理沈欣儒探討「搶佔亞太氫能先機:供應鏈布局策略解析」,公司生產製造氫氣超過30年,預計今年第 3 季末,跟中油合作完成兩座加氫站設置,臺灣將進入氫能運輸時代。由於台灣沒有低碳氫燃料,並不適合用於發電,但可透過尖峰綠電製氫儲能,以氫氣作為儲能具有長時間優勢,有助於分散電網壓力。

台灣智慧電能副總經理邱玉典揭示「售電大平台:解析離岸風電彈性採購機制與機會」,台智電是國內第 100 家售電業,根據經濟部統計,到 2030 年綠電需求 480 億度,2040 年預估上看 1000 億度。

不過,目前企業採購離岸風電綠電仍有挑戰,包括融資銀行要求企業最低採購量 50 MW(千瓩)、購電合約至少 25-30 年,需具備國際信評。為解決產業困境,目前台智電預估採購量約 1 GW(百萬瓩),主要來自 3-1、3-2 風場,提供企業更有彈性的購電方案。

 

國際碳市場走向融合 碳移除有 5 種企業參與角色

下半場碳市場針對碳交易、碳移除與生物炭碳匯議題,並說明企業布局策略與市場趨勢。

國際排放交易協會 (IETA) 國際政策分析師 Nadine Lim 分享「亞洲與全球碳市場發展現況」,她觀察,亞洲在接下來幾年內將成為碳定價制度的成長主力,許多國家正考慮實施碳稅或碳交易制度。

IETA 透過模型觀察,若各國能善用《巴黎協定》第六條進行合作,讓減排行動在最具成本效益的地區發生,到 2030 年全球每年可節省 2500 億美元的減排成本。此外,國內與國際碳市場界線趨向模糊與融合的趨勢,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試行後,推動其他國家發展碳定價,甚至啟發部分國家設計自己的 CBAM 機制。

RECCESSARY 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解讀「產業視角下的碳交易經營之道」,她指出,全球自願性碳市場近兩年交易量降幅縮小,市場正逐漸走出低潮。在碳權品質管理上,漂綠風險仍需謹慎面對。

她也提到,在碳交易上,除了單純的買賣外,企業可參與5種角色:策略管理、經營管理、專案開發、數據趨勢與交易媒合,形成一套更完整的生態系。在碳市場上,從買賣雙方到顧問、平台、開發商,每一種參與都有新機會。

擷取3.JPG (78 KB)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逐年增加,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氣候變遷日益明顯,CDR.fyi 共同創辦人 Tank 以「碳移除新商機 趨勢與策略解析」為題分享,他強調,僅靠減少排放已不足將全球氣溫上升程度控制在 1.5 度以下,必須投入碳移除技術。Tank指出,企業可扮演:技術開發商、專案開發商、價值鏈供應商、資金方、買方共 5 種碳移除市場角色。

生物炭製造商光泰環能總經理彭俊明鎖定「生物炭碳匯:企業如何『碳』尋投資機會」,他提到生物炭不僅能廣泛應用在農業、污染防治,光泰環能也積極突破材料化應用,導入塑膠、運動器材、建築材料與美妝產品等,並透過數位化監測、報告與驗證 (DMRV) 確保所有生產數據的透明與合規性。

此次論壇重視講者、與會者的交流互動,除安排午宴與茶敘交流環節,亦透過焦點座談激盪實務觀點,協助企業掌握減碳策略與市場趨勢,強化綠色競爭力。

AnyConv.com__EnergyOMNI_20250619_1003_小.webp (80 KB)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