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核電歸零後 核融合的潛力與關鍵角色
臺灣核電歸零後 核融合的潛力與關鍵角色
核融合會議,由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右六)、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左七)開場致詞。
在臺灣正式邁入「零核電」之後,核融合技術成為能源轉型的新焦點。為回應國內外對新能源發展的關注,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美商聚界潔能股份有限公司(Alpha Ring)及台灣淨零排放協會(TNZEA)共同主辦的「2025 核融合論壇」,5月16日在張榮發基金會盛大舉行,吸引能源、學術與產業界近 300 人現場熱烈參與。
本次論壇舉辦時間正值臺灣核電正式退場的歷史關鍵時刻。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示,至 2032 年前臺灣發電量無虞,民眾無須擔憂供電問題。然而,能源轉型並非單靠政策即可完成,仍需技術突破與多元能源布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言:「得核融合者得天下」,凸顯核融合技術於未來能源格局中的潛力與關鍵角色。
臺灣能源新藍圖
論壇開場由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大使與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致詞。簡大使指出:「5 月 17 日是臺灣能源發展史上重要的歷史節點,臺灣 96% 的能源仰賴進口,核融合是一項新技術,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迎接淨能時代需要大家一起學習。」
谷董事長則強調:「我們相信核融合技術的可行性與安全性,它可能是實現全球淨零的終極解方,企盼一起創造能源無虞且安全的環境。」
簡言之,核融合是將兩顆(或多顆)原子核融合為更重的新原子核,並釋放大量能量。這種反應機制與傳統核電廠所採用的核分裂不同,不會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也無爐心熔毀風險,因此被譽為「乾淨、安全、永續」的理想能源,曾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s Magazine)形容為「能源聖杯」。
核融合會議焦點座談一,由李敏教授(左一)主持。
核融合的國際趨勢與應用
本次論壇涵蓋核融合技術的理論基礎、實際應用、國際發展趨勢及臺灣的機會。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以「核能、何能、如何能」為題,深入剖析核融合與核分裂的技術差異與挑戰。他表示:「雖然核融合商轉仍需努力,但已有多項實驗證明可行性,克服核武擴散的恐懼、避免放射性物質外釋事故、妥善處置核廢料,臺灣有機會站穩未來關鍵技術的戰略位置。」
聚界潔能董事長谷月涵隨後以「核融合技術與國際趨勢」為題,進一步說明企業在推動核融合商用化的具體進展。他指出,該公司結合美國母公司的技術優勢與臺灣本地人才,已在亞洲區建立研發團隊,並朝模組化、小型化發展目標邁進。此外,聚界潔能亞洲區總經理張立荃與副總經理鍾宇軒,也分別以「聚界潔能核融合技術」、「核融合 AI 資料中心展示」,分享了技術展示與應用場景,技術上已能做到任何地方操作核融合,同時精巧穩定,展現推動核融合普及化方面的實力。
核融合的機會、人才與產業
論壇後段舉行兩場焦點座談,分別探討「核融合的挑戰、機會與願景」及「核融合 × 人才 × 產業:如何打造臺灣的能源新藍圖」。座談邀請來自產學研界的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中央研究院原分所研究員汪治平、亞太智庫董事謝弘輝博士、工研院副總徐茂容、台大葉均蔚院士、TAISE 執行長顧洋教授等。
與談者一致認為,臺灣雖土地資源有限,但擁有完整的科技產業鏈與高素質技術人才,若能善用政策工具與產學合作,將有機會在全球綠能競賽中搶得先機。另外,推動核融合技術不僅是能源議題,更涉及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未來若能導入核融合相關課程、強化跨國技術合作,並培育具備工程、物理與材料背景的跨域人才,臺灣有潛力成為亞太核融合發展的重要據點。
本次論壇提供業界與學術界深度交流的平台,更為臺灣邁向淨零轉型呈現了全新的視角與解方。聚界潔能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核融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積極拓展國際對話與合作,打造臺灣在全球新能源地圖上的新定位。
核融合會議現場吸引近300人到場聆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