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技虛實整合 聯齊科技智慧調控 有效運用每一度電_特別專訪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顏哲淵

-能源科技虛實整合 聯齊科技智慧調控 有效運用每一度電_特別專訪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顏哲淵

能源科技虛實整合 聯齊科技智慧調控 有效運用每一度電_特別專訪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顏哲淵

發布時間: 2022-04-11
閱讀文章
專欄文章

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傳遞用電的概念,讓民眾對用電這件事情有感覺。

No1_CS4_Front.webp (1.24 MB)

NextDrive 聯齊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顏哲淵

 

採訪|吳心恩 文|施美旭、吳心恩

 

  今年初,聯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NextDrive)(以下稱 NextDrive)推出新一代 家庭能源管理服務-「1 % 能源行動家」,串接智慧電表與 LINE,透過手機即可看見各種用電數據,還可讓使用者自行設定電費預算與超支提醒。

  會有這樣的構想,源自於提升民眾的用電意識。NextDrive 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哲淵表示:「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傳遞用電的概念,讓民眾對用電這件事情有感覺。」這款帶有社會責任的系統讓 NextDrive 站穩能源管理領域的領先地位。

  2013 年成軍的 NextDrive,核心業務為打造能源物聯網(Internet of Energy, IoE)管理平台,也就是智慧電網,其中超過八成業務來自日本,也包括日本發電規模排前的電力公司。在臺灣面臨能源轉型與產業變革之際,NextDrive 挾帶在日本累積數萬戶能源管理的經驗,精準切入臺灣能源市場。

  2020 年 3 月,NextDrive 獲得 Arm IoT 基金、美商中經合集團及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等共 1,0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2021 年底又宣布獲得 Arm 安謀控股所管理的 Arm IoT 基金、中美晶、鴻海、大亞、New Economy Ventures(新經濟資本)等共 3,100 萬美元 C 輪資金挹注。

 

No1_CS4_2.webp (211 KB)

專欄文章

我們有沒有可能有一個產業,是可以創造出遊戲規則,再委由其他產業鏈代工?雖然以目前而言,這樣的一個方式可能有點違背臺灣繼往所熟悉的模式。不過,現今走向區域化、走向地緣政治的一個競合模式,應該會有一個平衡,臺灣還是有辦法創造出一些東西。

 

翻轉代工思維 從建構虛擬電廠到 RA

  NextDrive 不只努力募資,也積極參與社區示範。2021 年 5 月在桃園文欣國小與 NextDrive 聯手規畫全臺首間「校園虛擬電廠」,導入「AI 調整力」的能源管理系統,透過能源物聯網技術,整合校內電力設備, 自動調控校園內高功率電器,讓學校能更全面觀測能源使用情形,並預測各時段需求提前調度能源及校園負載設備,讓文欣國小領先全台成為兼具綠能自發自用並能與 AI 調整電力的校園虛擬電廠。

  顏哲淵指出,虛擬電廠用處廣泛,一個家戶單位也可以利用。他以日本為例,有一些家用型的儲能設 備,透過適當的管理,家中電器發出多餘的電力能夠接到電網裡面去做電網調控和儲存。顏哲淵解釋:「這樣的獨立的單位我們就稱它是一座小型的 VPP 電廠 ,再擴大一點就像學校、商業大樓的規模,再放大至套用到風場,或一個場域、區域型的管理。」建構虛擬電廠只是第一階段,顏哲淵將眼光放遠,第二階段目標放在協助企業參與輔助服務市場。

 

No1_CS4_Page.webp (73 KB)

 

  「臺灣是一個 green field!」顏哲淵充滿信心表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工廠都可以是一個虛擬電廠, NextDrive 可以扮演負載需求端資源聚合商(Resource Aggregator, RA)的角色,協助企業參與輔助服務市 場,換言之就是能以較好的價格販售多餘的電。「對企業主而言這些不是成本,而是可以生財的工具,同時也滿足了各方對於使用永續能源的要求。」

  顏哲淵認為,臺灣有邁向非核家園的決心,就必須將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的配套提前準備好。他舉例,德國雖然在陸域風機的部署廣泛,但也同時面臨與當地居民的抗爭和溝通過程。德國政府為了平衡能源與民生,立即修法規範風場的距離等。另一方面,針對能源本身自有的間歇性特質,德國也提前在電網韌性和強度上做了改善,推動區域化電網。但綜觀全球,至今仍無法達到一個堪稱完美的分散式智慧電網楷模,顏哲淵卻認為這對臺灣來說卻是一個機會,「臺灣不大,可以做。但要做好的前提,就必須翻轉代工思維。」顏哲淵表示。

  過去臺灣是代工島,所以要發展綠能時,政府率先想到的是發展綠能代工產業,要求國產化比重等。 如同過去政府希望培植汽車產業,採取先引進外國企業來臺灣,並要求技術在地化,但以全球產業分工的角度來看,臺灣扶植汽車產業卻未成功過。

  「究竟臺灣適合去輸出的到底是代工?還是有其他更容易複製的模式?這也是作為新創公司想要打破的傳統。」顏哲淵指出,臺灣很會賺錢,尤其是透過勞力密集的方式。「譬如半導體,我們把營運做到極致,以台積電為例,集中了全球 60% 的晶圓代工,發展一個很精細的製程,但這些製程是也跟機台有很大關係,那是資本投入。」

  顏哲淵進一步表示,當時半導體產業選擇來臺灣,也因考量了產業本身在當時具有高污染、高耗 能的特性,當時許多國家並沒有將之納入主流產業發展,但臺灣把它發揚光大。如今將臺灣推上國際 鎂光燈的響亮招牌,事實上整體而言對環境的衝擊相對較大,只因為半導體製程越精細其所需要的耗能就越高。顏哲淵思考:「我們有沒有可能有一個產業,是可以創造出遊戲規則,再委由其他產業鏈代工?雖然以目前而言,這樣的一個方式可能有點違背臺灣繼往所熟悉的模式。不過,現今走向區域化、走向地緣政治的一個競合模式,應該會有一個平衡,臺灣還是有辦法創造出一些東西。」

面對淨零挑戰 日本多管齊下

  要達成淨零目標,顏哲淵認為虛擬電網能成為助力,並舉日本經驗作為臺灣借鏡。他表示,日本 跟臺灣一樣都是島國,能源的來源主要是從國外進口,「其實日本面臨的挑戰更大。一方面日本訂定 2030 年綠電占比要到 38% 的目標;加上 1997 年,日本身為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京都議定書》的倡議國之一,再到巴黎協定,現在又逐步來到去年的 Glasgow 的 COP 26。既然身為主要的倡議者,因此日本政府認為自己有很大的責任,要走在世界的前面。」顏哲淵表示。

  至於日本要如何達到目標?顏哲淵曾與東京電力的副社長聊過這個議題,「他們所採取的策略就 是以量取勝,就是看得到屋頂的地方,通通來佈建。所以他們的躉售,日本的躉售第一年大約一度電 42 塊日幣,但只做十年,有別於臺灣保障二十年,雖然 42 塊很高,但政府讓廠商儘快回本,十年以後這些電會再進到自由市場中進行交易。對於可能會出現『後躉售難民』問題,日本早已在法規上做出修正,就是將政策修正為電價差額補貼(Feed-in Premium, FIP),也就是競價型的躉售。」

  另一個做法,就是鼓勵 RA 出來「收集」這些電,這是分散式電網的第一步。顏哲淵解釋,每一 家戶都是一個獨立的虛擬電網的虛擬電廠。他進一步指出,「只靠再生能源無法做到 100% 淨零,所 以日本政府同時推動國家型補助計畫,不只中央,地方也有補助。我們在六本木看到區政府也在補助家用型儲能。家用型儲能這部分,我們當時裝設的時候是大約是 6 度電,到現在的主流是乘二,大概 是發 12 、13 度電。我們有太陽能板,但太陽能板發的電,白天不太夠用,所以還需要使用國家電廠 的電力,而多的電就儲存下來留到晚上使用」。日本是採取種種方式讓國家整體家用戶逐步達成能源 100% 自給自足的目標。這也是零耗能住宅 (Net-Zero Energy House/ Net-Zero Emission House ,ZEH)的概念。日本也同步在建築法規上推行節能建築,透過材料、通風設計來減低房子的耗能。

  由於日本常面臨颱風與地震的天然災害,若家戶或建築本身是一個小型的虛擬電廠,電力調度屬於離網型,就能自給自足,達到防災目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國安需求,顏哲淵解釋,「以 House 為單位、以社區為單位,以都道府縣各自的大小各成許多的分散式電網,每一個區域都能統合成『併網型』的島嶼型智慧電網」。

能源的轉型為臺灣帶來新機會

  「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我們如果把一個社區劃成一個個小島嶼,他可以支撐自己的電力調度一段時間,這個在國安上有很大的優勢,災害發生,我有我的電廠,我自己還可以活。」顏哲淵說。

 

No1_CS4_5.webp (47 KB)

 

  調控電網的手段變多了,理論上自然而然會走到一定的平衡。但顏哲淵坦言,實際執行很艱鉅,尤其臺灣又相對困難,因為電價低,必須透過政策法令逐步調整與教育。

  顏哲淵補充說明,日本的做法是用棒子與蘿蔔,用政策法規要求逐步做到,同時也給誘因跟提供補助。 不過,因為法規政策的改變,也建構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有利潤,廠商自然願意投入,投入以後就能協助整個電網區域穩定。

  「臺灣是一個資本家天堂,水電成本較低,再加上低薪,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塑造臺灣的競爭力,往往只會圖利少數人。」顏哲淵不諱言,臺灣要產業的轉型,就該確實反映成本,迫使企業去把錢拿出來,聘請更高級的頭腦來創造新的模式,「那才是整個這個社會的福氣,產業才會進步,適度通膨,讓錢更多, GDP 不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他認為能源轉型帶給臺灣一個很大的機會,接下來就是要選定站的位置在哪。

  顏哲淵認為,臺灣製造業最大的長處就是實力堅強的硬體供應鏈,但不管再怎麼強,利潤仍然是業界所戲稱的「茅山道士」,但若透過軟體加值,其產生的利潤就能高達 30%、40%,如果臺灣要從「純軟」的角度跟別人競爭,還是有距離,但若是軟硬體結合,競爭力不容小覷。NextDrive 就是用這樣的思維,「虛實整合」能源將臺灣的智慧電網管理創造出一個可複製的典範。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