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就是這個基金會成立的主軸,全世界都在朝氣候變遷跟永續能源努力,我們臺灣應該也要跟上世界的腳步。你必須從上而下帶頭推動,才能發揮成效。
傳遞永續、淨零的信念 簡又新帶領 TAISE 發揮最大影響量能_特別專訪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TAISE) 董事長 簡又新
傳遞永續、淨零的信念 簡又新帶領 TAISE 發揮最大影響量能_特別專訪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TAISE) 董事長 簡又新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 簡又新
採訪|吳心恩 文|施美旭、吳心恩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以下簡稱基金會),成立迄今已十五年,長期透過各個層面推動永續工作,單是去年就舉辦了 162 場活動 58 場演講、104 場廣播、 4 萬多人合作參加、43 個國家參加,其中包含專為國中小學生所舉辦的氣候變遷繪畫比賽,並與 37 所大學簽訂 MOU,為培養專業永續人才更 開辦證照班,同時也開辦企業永續獎鼓勵企業推動永續。
一個僅靠自給自足的 NGO,將量能發揮到極致,從各面向推動教育,並帶領企業、學校快速進入「永續、淨零」的領域,與國際接軌,有賴於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的帶領,同時他也是現任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不只以傳道士精神傳遞信念,簡又新更奉獻自身的專業、資歷與經驗,用基金會作為平台,透過 教育推廣、培養人才、鏈結國際等面向,引導臺灣進入更好的未來。「即便一開始非常辛苦,但一旦起步, 你會發現一路上越來越多人加入,只因為這是正確的路。」簡又新說道。
進入公署 從教育著手注入「環保」意識
能讓基金會發揮如此大的影響力,可從簡又新博士過去累積經歷一窺究竟。簡又新於 1987 年擔任首任環保署長,當時臺灣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當時全臺灣沒有焚化爐,也沒有合格的衛生掩埋場,更遑 論空氣很糟,那時候我們很羨慕外國人,一件白襯衫可以穿好幾天,我們穿一天就黑了。」簡又新笑說。 當時,全臺灣只有 3% 的衛生下水道,汙水處理量能不足,河水汙染程度可想而知。簡又新就是在那樣的 時空背景接下環保署長的重任,「當時蔣經國政府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認為經濟要發展,必須也推動環境保護,所以成立環保署。」
甫上任第一個月,就有國小校長前來訪問「什麼叫環境保護?」,過一個月又來第二位,到第三位校長來訪時,簡又新心想「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知道環境保護的話,學生當然不會懂,全民當然也都不懂。」 至此,簡又新決定從環境教育開始推動。
從教育起步推動政策,當時他們做了很多功課,也辦了許多活動跟民眾一起互動,但卻發現「成人們很難融入,為甚麼,成年人說我已經交了稅,政府沒有做好,怎麼還要我來處理這些?」所以簡又新轉變方式,針對學生與成人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從中小學開始扎根推動環保教育,當時有許多創舉,尤其是 六、七年級生最有印象的「外星寶寶回收桶,至今仍深植人心,而成人的部分就做廣播教育,二、三十年下來,成效斐然。簡又新表示「如今臺灣國民環境教育的平均水準,跟很多國家相比是水準較高的,不敢說是最高的,但相對來說是很不錯的。」
到了西元 2000 年,簡又新擔任外交部長,除了幾十年的政府工作,簡又新還做過十幾年的教授、工學院院長,最後選擇進入 NGO,並把過去在臺灣做了 4 年的環境教育的概念延續下去,來做「永續」的教育。

2021 氣候變遷國中小繪畫創作比賽的得獎作品
接軌國際 創立 TAISE 讓「永續」在臺灣深耕
永續跟環保有什麼差別?簡又新指出,永續包括三個面向,一是經濟的發展,二是環境的永續,第三 個則是社會公平正義。「過去在談永續指的都是環境層面,但環境跟經濟在臺灣有一段時間激烈衝突,很多產業發展困難。環境變好了,但經濟發展卻被搞掉了,沒有飯吃還不是一樣的結果?」簡又新認為這不 行,應該要思考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讓經濟、社會、環保做最好的調和,這才是永續。簡又新強調,「過去 只是做環境保護,現在也要將經濟發展做好。」
要推動永續,他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得靠教育。簡又新坦言,基金會剛開始做時很辛苦,因為經費得自給自足,沒有政府的資助,僅靠活動來運營基金會。不過,有賴過去在公部門任職的經驗,簡又新帶領團隊從各個面向著手進行推廣。例如,基金會從第一年就開始投入廣播,他在中廣聯播網每週有個經營十五年的節目-《當地球發燒時》,去年也在教育電台開闢新節目-《美麗臺灣,永續家園》,光是 一年廣播至少 104 場,沒有休息中斷過,就算過年都先預錄好。後來團隊覺得廣播還是不夠,又再加上 Spotify、Youtube 等媒介對外放送。基金會也舉辦中小學生參加的氣候變遷繪畫比賽,迄今已舉辦十二屆, 去年就有 19,000 人報名,並拓展到國際上,共有三十個國家小朋友參與比賽。
開辦企業永續獎 鼓勵企業做出改變
至於社會教育這個區塊要如何進行?「要如何讓臺灣人對永續有興趣?說到永續就要有資源,誰又掌握最多資源與人員?那肯定是企業。我們開始著手舉辦企業永續獎。一開始很辛苦,因為當時 大部分企業不清楚甚麼叫永續。當你跑去向企業說要做永續,企業卻認為他們已經有捐錢做慈善事業了。但關鍵點在於:這並不是來募款,是建議你們徹底改變公司的行為。發展經濟不能犧牲環境, 更何況企業永續可以強化公司的競爭力。」簡又新說。

企業永續獎開辦第一年僅有 16 個企業報名參加,基金會邀請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擔任頒獎人,「其實心裡是有點難過的,那時候臺灣並沒有太多人重視,所以做得很辛苦。」但簡又新與基金會 團隊還是以傳道者的精神持續下去。
如今,永續在臺灣已成為顯學,簡又新說,「要參加比賽,必須改變公司體制,但公司的競爭能 力也因此加強了。現在參加企業永續比賽的企業占臺灣證交所公開發行公司市值的 73%,今年預計還 會再增加,而像台電、中油沒上市的公營事業與機構,也都有參與。」
此外,為鼓勵永續投資,基金會又開辦「台灣永續投資獎」,開放給金控、銀行、保險、投信、 證券、政府基金與退休基金等法人機構參與,今年已邁入第二屆,簡又新表示,永續投資已成為投資 主流,據統計全球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的金融機構超過 2 千家,逾 20 兆美元的投資基金同意遵守 ESG 原則。
隨著報名企業大幅增加,基金會更培養出龐大的評審團。簡又新說,「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評審團!單是去年就有八百多位評審,因為很多人申請參與競評,如果評審不夠就會有公正性的問題。評審分兩類,一個是志工評審,目前上過志工評審班課程的成員有六千多人次,要經過考試、試評後才 能成為評審。另外還有資深評審員,資深評審員通常是特聘教授、校長、退休部長,或者是企業界領袖,約有兩百餘位。」因為評審制度嚴謹且公開,從未受到批評,而為了避免爭議,簡又新不擔任評審, 只建立機制,建構競賽與頒獎的平台。
培養專業人才 讓永續的種子生根發芽
光是教育與頒獎是不夠的。簡又新深知培養專業的人才也是當務之急,所以基金會開始推動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第一年想當然爾依然很辛苦,因為要規劃課程(十個禮拜,共計 80 個小時), 還要找各領域專業的教授與業師授課。來參加的學員都是有工作或公務的專業人士,行程非常忙碌, 裡面有董事長、總經理、財務長、永續長、大學教師等,而且完訓之後要參加考試,通過比例約九成。 五年來一共培育 580 位獲頒證照的永續管理師,但光是今年就有 1,700 位各領域菁英欲報名上課。「這 對臺灣影響很大!」簡又新表示,來參加培訓的人員考取證照後,這些分散在臺灣各個城市的專業人員將成為臺灣發展永續的尖兵。
「今年春節期間我在家裡看報紙,經濟日報打開,臺灣五大最熱門的行業之一就是企業永續管理師,大家可以清楚了解這是未來趨勢。」
此外,為了將永續的概念落實在大學教育,簡又新也與大學簽署永續發展合作 MOU,目前已簽了 37 所大學,且陸續增加中。簡又新盼望大學能發揮社會影響力,共同推動永續。
而為了展現成效與推動國際交流,基金會也從四年前開始,每 年舉辦全球企業永續論壇,遭遇疫情也沒有停辦,第一、二屆吸引許多國內外人士參加,第三、四屆因為疫情,外國人採用線上參與, 吸引大約兩、三千人實體參加,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副總統也蒞臨活動。今年基金會將論壇增加「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將過去活動量能與成效藉由博覽會型態呈現出來。簡又新表示,永續發展行動博覽會規劃於今年八月登場,除了展現推動永續的成效,也與國際交流學習。
以過去經驗作為基礎 讓「淨零」成為臺灣顯學
「一開始氣候變遷就是我們這個基金會成立的主軸,為了推動 氣候變遷跟永續能源,後來又加上聯合國 SDGs(永續發展目標), 去年全世界都在朝這些目標努力,我們臺灣應該也要跟上世界的腳步。」簡又新指出,臺灣在節能減碳方面相較於全世界不算前段班, 他思索著,可以從企業和政府切入,帶領著大家去做。「你必須從上而下帶頭推動,才能發揮成效。」簡又新表示。
為推動淨零,去年他成立「台灣淨零排放協會」,也在基金會裡面也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 現在有 27 個公司或機構,包括台積電、鴻海、中鋼、台泥、亞泥等。簡又新表示,這些大企業的二 氧化碳排放占臺灣總排放量的 20% 左右,如果能夠有效降低那是相當不得了的事。為了鼓勵這些大企業落實淨零減排,聯盟以聯合國規範進行評定,通過評定就可獲頒標章。簡又新舉例,「針對宣示要 做到淨零的公司,一開始董事會要通過 2030 年執行淨零計畫,第二要編預算,第三要訂定計畫,第四個要有人力執行,這是第一年。第二年開始,我們就要看成績,要企業畫出減碳路徑圖,今年要減多少,明年減多少。」落實淨零不只是友善環境的問題,簡又新認為這已經牽涉到公司生存的問題了, 因為這是國際趨勢,不是說遵守臺灣法律就能過關,只要不合乎國際規範,外銷就會有問題。

「我在推行淨零的方法其實跟 2007 年開始做永續推動一樣,只是再升級。」簡又新說,現在淨零(Net Zero)、永續、ESG等議題臺灣企業界是最熱門的事情,因為 ESG 可能影響企業的投資跟被投資,臺灣過去做很少,所以要趕 2030 年達到國家目標,勢必要趕緊加速相關教育與行動。綜觀國際現況,各國訂定至 2030 年減碳目標,美國減少 50%到 52%,歐盟將原訂 2030 年減碳 40% 目標 提升至 55%,英國是減 68%,日本是減 46%,韓國也提升至減 40%。簡又新坦言,「雖然我們政府還未明確公布,但應該不可能少於這些國家的目標,不然在國際上很難生存。對於臺灣企業而言,時間上是相對緊湊的。」
而談到永續、淨零,就勢必連結到能源議題。永續能源分為經濟、社會、環境三個面向,其中社會面,也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七項「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潔淨及現代的能源」(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簡又新認為「可負擔的能源」是永續能源中最重要的一環。
簡又新表示,「可負擔的能源意思很清楚,有些人說臺灣的能源便宜,沒有錯,但是多少錢叫做可以負擔?弱勢族群負擔得起嗎?我們常常講轉型正義,但轉完以後呢?這些人的生活還能存續 嗎?可負擔的能源是永續能源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社會問題,不是單純的能源或經濟問題。例如目前離岸風電主要聚焦的是技術問題,雖然技術問題很重要,可是離岸風電的成敗不僅在技術, 而是在漁民、電力公司、網絡等多個層面的結構問題,要面對漁民就是社會面問題,在能源轉型的過程當中,不能把漁民的生計搞垮了,畢竟可負擔能源的目標就是大家都負擔得起並存續下去。」
話鋒一轉,簡又新也指出臺灣能源政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 是沒有時間軸的計畫,「我們只到 2025 年,那 2026 年怎麼辦?」 他建議,不論是政府或企業,都需要擬定更長遠的計畫,方為永續之道。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