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來 樺晟展現鏈結能力 跨足能源領域_特別專訪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孝秦

-布局未來 樺晟展現鏈結能力 跨足能源領域_特別專訪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孝秦

布局未來 樺晟展現鏈結能力 跨足能源領域_特別專訪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孝秦

發布時間: 2022-07-28
閱讀文章
專欄文章

我總是在思考,如何把這些要素及資源,透過合理的布局與先後的安排,在一個城鄉空間裡面構築發展。

 

No2MP1_Front.webp (5.01 MB)

樺晟董事長 魏孝秦

 

採訪、文|吳心恩、施美旭

 

以生產電腦用線材起家的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樺晟)創立於 1984 年,2005年股票在臺上市,其產品也曾創下全球高市佔率的佳績。近年更積極跨足離岸風電與儲能領域,成效讓人驚豔,也不禁令人好奇樺晟的轉型契機與思維。

從穩定中看到警訊 經營模式轉為主動

「連接線它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東西,不過在整個電腦或是 Notebook 的這個產業裡面,從總量上來看,連接線是單價比較低的,但是實際上它是靈魂的角色,因為它溝通所有元件之間的聯繫。」樺晟董事長魏孝秦表示。

2009 年時,樺晟的產品在全球的市佔率曾經達到四分之一,但隨著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樺晟也面臨挑戰。魏孝秦指出,「因為當時中國大陸在環保政策上並沒有那麼多的要求,當地的生產成本遠低於我們臺商的成本,所以當時面臨到很多威脅。雖然這幾年中國大陸也開始加強環保政策,所以在線材產品的銷售,又慢慢穩定回來,甚至這幾年因為疫情關係,Notebook 的產量比較高,線材產品的銷售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增加。」

雖然生意回穩,但魏孝秦並不因此鬆懈,反而看出一個警訊:「公司沒有辦法因為經營,能夠靈活因應產業的變遷,反而呈現被動狀態。」他進一步舉例,「也 就是說,只要 Notebook 賣得好,我們就好,Notebook 賣不好,就算我們的線做得再好,實際上也沒有辦法替公司帶來比較好的發展。」因為危機意識,也促成公司轉型契機。

「公司需要進行轉型,畢竟我們是一個公開發行公司,對股東有永久發展的承諾,但我們該轉型為何種樣態的公司?這就值得深思。」魏孝秦表示。2017 年,有鑑於全球市場積極往跨產業融合與區塊鏈發展,樺晟電子組成集團,除了原有的電子線材之外,另成立四大部門,分別為永續生活與能源事業、城鄉發展與農創事業、醫療生技與健康事業、金融科技與服務事業。

會有這樣的布局與鏈結思維,也與魏孝秦長久在中國大陸、臺灣,甚至日本、東南亞,在商業開拓上的經歷有關係。魏孝秦本身是建築背景,早期曾參與中國大陸城市及農村生態體系的建設,包括人的運作、服務生態、生產生態及環境的生態等。所以自然而然會想進一步去思考當建置一個適合人生活的環境、生產跟服務體系時,需要哪些核心能力與資源整合。

魏孝秦說:「這也是樺晟佈建這四項事業部門的原因。要讓農村改變,首先要有『電力』,才有可能機械化,進而改善生活;接著就是『金融科技』,透過金融科技及數位平台做供應鏈管理,去解決金融及產銷之間的問題;再者是生活的基本需求『醫療』,這也是臺灣的優勢,我們從這裡的切入點就是採取遠距,所以線上醫療是我們在拓展醫療的產業裡面,很關鍵的一部分,再來就是如何把這些要素及資源,透過合理的布局與先後的安排,在一個城鄉空間裡面構築發展。」

熟悉鋼構領域 成為投入風電產業契機

樺晟的每一個布局蘊含更長遠的思考,這也是樺晟投入風電發展的契機。

魏孝秦表示,「我本身專長在建築專案管理、土地開發、資源整合,在兩岸往返多年的工作經驗中,我非常理解電力能源是促進與提升一個地區或國家技術演進,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因子。正如再生能源先驅、Welcon 董事長卡斯特・彼德生 (Carsten Pedersen) 說:『先進國家的生活水準高,環境好,但仍不斷投入大量資源發展乾淨能源,持續增進生活品質。』因此我認為,綠色能源是這個世紀非做不可的產業。」

 

No2MP1_Page.webp (1.23 MB)

 

至於為什麼投入能源轉型及再生能源發展的選擇上,樺晟選擇從離岸風電這一塊來切入,主要與公司業務有密切關係。魏孝秦表示,公司能源事業部門業務有工程材料的經營,針對鋼結構工程的製造與施工管理有所投入,也較為熟悉,便開始嘗試鑽研這領域各項發展的可能性,因此遂有結盟世紀鋼(世紀鋼鐵結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樺晟世紀(樺晟世紀離岸風塔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並取得臺中港風電產業專用區土地。

2019 年 11 月,樺晟世紀再與丹麥 Welcon 合作,從事製造離岸風電風塔。並且為了避免設備重複投資、降低整地投資金額、增加產能利用率、達成投資效益最大化,樺晟世紀與台欣世紀進行整併,組成世紀樺欣風能股份有限公司。

魏孝秦強調,以離岸風電這類較大規模的設備製造產業投資策略來看,臺灣企業必須國際化,臺灣市場不管再怎麼拓展,量都有限,後國產化的時代,或許仍要面對國際競爭。「有沒有機會,這就要看臺灣廠商怎麼去思考發展或是戰略布局。」

看準能源市場 再跨足儲能領域

「政府提出 2050 淨零策略,這當中,能源轉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於臺灣企業的機會與挑戰也正式開始。」魏孝秦指出,在能源轉型政策中,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又要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現實執行的挑戰不小。而這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儲能」。

魏孝秦進一步說明,「早期在做能源轉型的時候,臺灣總是在『創電』的邏輯裡,過去總是認為,把這個電廠關掉後,電從哪裡來補?所以要補足跟這座被關閉的電廠一樣的量,在能源轉型政策的驅動下,就會想要用再生能源去補。但問題是,再生能源不穩定,就跟水資源一樣要分流、儲存、調節,電也是,尤其是來源不穩定的時候。」因此,魏孝秦認為,如何儲存與調節供需之間的時間差,其重要性不亞於發展再生能源。

有鑑於此,樺晟開始投入儲能市場,與臺灣電池生產商長利科技公司(以下簡稱長利)攜手合作。魏孝秦表示,儲能電池因為是高電流、高電壓,安全性的問題備受重視,「因此我們在挑選合作對象時,也格外謹慎。當時就看到工研院 STOBA(自身終止高分歧寡聚物)的技術,也就是鋰電池防爆技術,增加電池安全性。長利正是擁有工研院專利電池安全材料 STOBA 使用權的公司,樺晟與長利共同合作建立鋰電池模組生產線,未來除了提供安全穩定的儲能設備外,也將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服務及各種用電場域儲能市場,特別是用電大戶的表後儲能降載及自用市場。」

魏孝秦指出,如果能夠讓電池跟水塔一樣,進到每一個場域,不管是工廠、公共建築、商業空間、住宅,讓所有的用電單位都具備儲能功能,透過能源管理系統與台電的交易平台串接,就有機會可平衡再生能源在開發上的不足。

 

No2_MP1_2.webp (58 KB)

 

淨零政策面臨多方挑戰 應務實因應

談到臺灣淨零政策,魏孝秦認為,以能源政策面而言,若是要完全依托單一能源或是再生能源,對於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勢必將面臨更多問題。「淨零碳排幾乎是全球的共識,因為氣候變遷這件事情大概是目前人類生存最大的風險。」

臺灣產業多為外銷導向,特別是電子產業,幾乎都是外銷到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必須承擔很大的「淨零成本」,例如碳稅、碳邊境稅、碳交易等這些費用。等於電子產業在第一時間會受到衝擊,但是目前臺灣能夠運用的工具不多,也導致目前臺灣一有綠電就被收購、搶購,因為電力大概是臺灣產品碳足跡裡面最大的一部分。

「樺晟旗下艾捷盛基金管理公司 (Aegies Fund Management PLC.) 有幸獲柬埔寨金融監理機構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Regulator of Cambodia) 的推薦,代表該國參加東協『永續金融分類標準第二版 (ASEAN Taxonomy V2)』的發展諮詢會議,針對永續金融進行商討並提供建言。由此思考,對臺灣而言,另一項挑戰在於有無機會被納入國際組織進行討論。就好比在東協,我們認為不妨將東協當成是一個邊境。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要成立碳交易所,因為國內有需求必須從國外購買碳權,而新加坡購買碳權最近的對象,就是整個東協區域。」反觀臺灣,因為參與國際組織的機會受限,在走向淨零碳排這條路上,勢必相對嚴峻。

受海島國家的限制,臺灣能源供應主要仰賴進口,也無法從鄰近國家輸入電力,因此,魏孝秦認為能源的使用必須更講求效率與務實配置,尤其在整體能源供需與政策面,電力結構至關重要。

「就現階段而言,不敢斷然說哪樣是對的,但發展綠色能源這件事沒有錯,惟必須要有配套,例如在整個電網裡配置發展儲能系統,或是應該考慮某部分用其他清潔能源去平衡電力上的需求。」魏孝秦指出,非核家園是我們都企盼的美好願景,但檢視現況,臺灣電力結構,去年核能佔 11%、燃煤 35.5%、燃氣 42.5%,反觀官方寄予厚望的太陽能光電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雖有成長,但也僅佔 6.3%,換言之要達到 2025 非核家園僅剩三年時間,而能源轉型與電力結構,距離目標有 10 幾個百分點的落差。更何況還需考量再生能源不穩定的特性,以及化石燃料有斷炊或漲價的風險。

對此,魏孝秦呼籲,減碳是全球趨勢,而且已經箭在弦上,企業要趕快思考在淨零排放及電力結構轉型的壓力下,如何調整供應鏈、營運方式,及電力配置,更重要的是如何減少碳足跡或取得碳權,這將是臺灣企業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時,龐大的需求缺口也創造機會,這也正是樺晟投入儲能與電力能源管理服務的原因。臺灣的能源轉型,會帶來一波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蓬勃發展,未來更可以把這些臺灣經驗輸出海外,同時把國際資金投資鏈吸引進來。」魏孝秦表示。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