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需求長期向上趨勢已定,法規和政策將與儲能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儲能需求長期向上趨勢已定,法規和政策將與儲能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儲能需求長期向上趨勢已定,法規和政策將與儲能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發布時間: 2023-06-20
閱讀文章

 

  能源轉型、淨零碳排毫無疑問已是世界趨勢,全球各國、各地區及企業為此陸續訂定相關目標,例如再生能源占比、再生能源建置規模、禁售燃油車及 RE100 等目標,達標時間從 2030-2060 年都有,表示能源轉型必定是階段 性且漫長的過程,雖然市場價格、供應鏈供需、 政策補貼及技術演進等會影響中短期發展的波動,但最終仍會走向長遠的淨零目標。在臺灣, 綠能發展的四大主軸為創能、儲能、節能及系統整合,而能源轉型以增氣、減煤、展綠及非核為 政策規劃的發展方向,目前再生能源推廣目標為 2025 年達到 27.4 GW,其中太陽光電與風力分別 為 20 GW 與 6.9 GW,至於 2026-2035 年,每年太 陽光電與風力建置規模分別為 2 GW 與 1.5 GW, 並且預計持續發展至 2050 年的淨零碳排目標, 到時再生能源比重將達到 60-70%,而要使用如此高比例的間歇性再生能源,唯有結合儲能才能讓電網穩定運行,並最終達到智慧電網善用每一 度電。

2030 年臺灣儲能市場規模將累積至 8GW

  儲能市場可區分為表前與表後,表前市場主要分為與再生能源結合的發電側及參與輔助服務的電網側,表後市場則包含工商業與住宅,根據目前相應的政策,臺灣主要的儲能應用於 1. 台電輔助服務,2. 太陽光電結合儲能,3. 用電大戶義務量。其中台電輔助服務 d-Reg 與 E-dReg 至 2025 年的需求量為 1 GW,而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為 0.5 GW,用電大戶則不到 0.1 GW,因此,至 2025 年臺灣儲能市場空間約莫在 1.6 GW 左右。 但隨著再生能源電網轉型、儲能供應鏈發展、商業模式及相關規範等逐步成熟,預測 2026-2030 年臺灣儲能市場將加速發展,屆時主要應用市場將有 1. 風、光再生能源的結合,2. 削峰填谷,3. 工商業包括 UPS、充電樁、契約容量等,4. 商業模式下的表後市場等應用,InfoLink 也依據政策與應用項目,測算出至 2030 年的累積市場規模 將達到 6-8 GW / 17-21 GWh。

 

No3_EE3_2.jpg (137 KB)

臺灣儲能市場發展四階段

  臺灣的儲能發展時間較晚,因此截至目前為止的設置規模並不大,但後續發展速度非常快, InfoLink 將其概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2018- 2020 年的龍井、彰濱等示範案場,透過不同企業發揮各自專長培養建置、運維等實績經驗,以 及併網功能測試驗證,例如再生能源平滑化或穩定出力、電網品質控制等等,除了建立初期供應鏈能力,也提供後續企業作為參考。第二階段 是 2020 年台電首次也是唯一的 15MW d-Reg 雙邊合約,共有五間企業得標,包含翰可國際、台普威、台泥綠能、聚恆科技與大同等。此階段由 於本土供應鏈及市場尚不成熟,且企業對於商業模式、收益率及案場建置等都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多數企業對於儲能市場的態度還是相對冷淡。 到了 2021 年的第三階段,電力交易平台上線, 原 2025 年台電儲能需求量目標也由 590 MW 增 加至 1000 MW,同時新增 E-dReg 輔助服務。電 力交易平台的上線不論是對於台電或是臺灣儲能市場,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除了確立了相關的收益模式,也開啟了台電採購輔助服務的時代,其次,新增 E-dReg 並將需求容量提升至 1000 MW,顯示未來儲能的需求將開始轉向長時間儲存。2022 年則是第四階段,經濟部推出太陽光電結合儲能應用,目標至 2025 年達到 0.5 GW 容量,除了讓部分既有太陽能案場可發揮更大效益之外,更明確了臺灣儲能市場與表前再生能源發電側結合的路線。

  從 2020 年的雙邊合約開始至 2022 年的太陽光電結合儲能推動,約莫兩年的時間臺灣儲能產 業飛快的發展,除了政策的支持與市場剛性需求外,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模式與服務收益直接刺激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積極布局。2025 年台電需求 1 GW 的輔助服務容量 ( 調頻輔助服務 ),截至 2022 年 8 月申請量接近 5 GW,其中通過申請已超過 3 GW,這也讓台電宣布將於 2022 年 10 月 15 日暫停 d-Reg 及表前即時備轉的申請,積極的市場發展活絡了臺灣儲能產業鏈,也讓不少海外一線儲能大廠開始關注臺灣市場,為長遠的儲能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高速發展下,儲能安全風險應積極克服

No3_EE4_3.jpg (95 KB)

Source: 台電

 

  雖然市場積極發展,但鋰電池的安全問題一直都存在,從行動電子產品、電動工具、二輪車、 電動車到儲能,相關的意外事件至今仍然層出不窮,手機爆炸、電動車燃燒、儲能案場火災在全球各地都持續發生,例如臺灣的 GOGORO 換電站、臺中龍井儲能案場及近期林志穎的特斯拉自撞火燒意外,都顯示了鋰電池存在燃燒爆炸的風險,而這個風險在目前的主流鋰電池產品上是無法克服的,但意外的發生,並不影響也不該影響鋰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而是讓企業、相關單位與使用者更能意識到安全隱患的問題,進而針對產品的安全技術提升之外,也訂定更為全面的安全規範。

  大部分的市場在初期快速成長的背後,相關的條例審查、安全法規及案場維運等眾多問題都會慢慢浮現,然而這些因素也是一體兩面,初期若越完善如同限縮了市場進入門檻而導致趨緩發展,但過於寬鬆又將打亂市場健全發展甚至有安全隱患,例如,韓國於 2017-2018 年數十起的儲能案場火災事件,除了因為韓國補貼政策截止的搶裝潮之外,沒有相關嚴格或完善的法規進行把關也是主因之一,而這一連串的事件,不僅影響了韓國儲能市場的發展,對於提供相關設備的企業商譽更是莫大的衝擊,因此,如何把關又不影響產業發展是政府與相關部門一個重要課題,以目前來說滾動檢討似乎是一個可以兼顧發展與安全的方針,也是臺灣儲能產業目前正在積極進行的模式。

法規與政策仍待逐步完善 對產業發展有望是短空多

No3_EE4_4.jpg (78 KB)

 

  從台電開始要求 5 MW 以上饋線容量需申請為 E-dReg 輔助服務,到近期安規、消防法規等規範不斷更新,甚至是經濟部提出的太陽能電 站結合儲能系統項目,業界對於其中的質疑與抱怨聲浪從不間斷。政策的推出與變動,都會增加當下企業投入的成本與不確定性,近期市場確實也有降溫的趨勢,即便申請量已接近 5 GW,但實際建成併網與建置中的案場規模並不如預期的理想,推測造成此結果有幾個主要層面,包含 1. 收益率下降。2. 儲能相關設備供不應求導致價格 上漲。3. 法規尚不完善且不確定是否溯及既往, 以及 4. 儲能系統安規外的行政程序。首先,收益率下降,從 d-Reg 到 E-dReg,儲能系統儲能時長的要求從基礎 1 小時提升至 2.5 小時,換之,設備上需使用更多的電芯去滿足建置要求, 但給出的服務費率卻無法等比支撐額外的電芯, 造成企業計算 IRR 時低於既有的 d-Reg。其次, 設備供不應求與收益率下降有連帶關係,因為鋰電池供不應求造成設備交付期較長,且儲能設備價格目前處於高位更影響 IRR 結果。第三,不完善與未明確方向的規範會令企業摸不著頭緒,這也是目前多數企業最有疑慮之處,除了擔心設備 採購及案場建置後在規範滾動檢討時是否能符合要求,也要擔心未來是否要持續付出更多的人力與費用以因應相關規範。最後,繁瑣且未統一的行政程序。除了台電的審核之外,各縣市及消防等相關單位似乎也沒有統一的程序與審核標準, 讓不少企業耗費大量人物力。綜合上述,前兩點的因素主要為市場機制,如同過去電動車產業, 強力的補貼與激勵政策雖刺激市場,但當市場相對成熟、競爭者增加、供應鏈健全之後,肯定是部分參與者逐步退出並提高了進入產業的門檻。後兩點因素則是政府與相關機構需要積極完善規範,並聽取產業聲音,尤其是不同縣市或單位間的行政程序與審核標準不一,除了耗費時間,也讓中間產生灰色地帶。

  再生能源電網沒有儲能不行,這是既定的事實,會改變的只是再生能源種類、佔比、儲能的類型或是發展速度,因此,即便上述提及了關於價格、法規、收益層面等問題,短期內確實會影響發展速度甚至造成部分企業怯步,但中長期 InfoLink 仍對臺灣與儲能市場發展看好,認為 2025 年可如期達到甚至略高於台電的 1 GW 輔助服務容量與經濟部 0.5 GW 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的 目標,並且樂觀看待長期至2030年的規模達到 6-8 GW / 17-21 GWh。

  此外,意外的發生、嚴格的安全規範與行政 程序等不該被視為阻撓產業發展的因素,而是可健全產業與供應鏈發展的過程與依據,除了避免投機行為的企業擾亂市場機制,也維護了儲能產業的安全與聲譽,對於欲在儲能產業長遠發展的企業是助力而不是阻力。因此,政策與市場因素也許短期會對收益造成衝擊或出現產業發展遲緩假象,但儲能終究是淨零排放的一環,發展勢在必行。

 

 

InfoLink.png (1 KB)

InfoLink

InfoLink Consulting 為全球領先的再生能源與科技研究顧問公司,成立於2017年,InfoLink 與業界密切合作,以最豐富的產業情報和精闢的分析觀點,針對客戶不同需求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在低碳經濟的未來,協助企業在全球競爭劇烈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步,追求卓越。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