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金融機構作後盾 臺灣離岸風電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本土金融機構作後盾 臺灣離岸風電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本土金融機構作後盾 臺灣離岸風電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發布時間: 2024-10-04
閱讀文章
專欄文章

在全球再生能源市場中,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正持續中。隨著產業領域的擴展,產業鏈的在地發展成為了當前的一個重要議題。而這個資本密集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資金的支持。

 

2.webp (34 KB)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副總經理 蔡宗達

採訪|吳心恩、撰文|施美旭

離岸風電產業如何落實發展 臺灣應思考下一步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副總經理蔡宗達,剖析離岸風電在地發展的挑戰,以及銀行在支持再生能源產業中的關鍵角色所扮演的角色。「離岸風電從第一期示範風場、第二期潛力場址、第三期區塊開發的 3.1 發展到現在 3.2,已經算是進入相對成熟階段,在地產業或多或少已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現在更應該思考下一步,如何真正落實產業發展,讓臺灣的產業受益。」蔡宗達說。

儘管臺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發展迅速,但供應鏈全然由國內產製並非易事。在實現供應鏈的在地發展時,蔡宗達認為,不僅需要臺灣本土企業的參與,外商的投資和技術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

談到如何吸引外資進駐並促進本土供應鏈的發展,蔡宗達認為,臺灣的離岸風電產業應該擴大視野,不僅僅限於本土廠商的角色。外資在臺灣成立公司並與本土企業合作,有助於提升臺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也為本土企業帶來了走向國際市場的機會。

整體來說離岸風電供應鏈,主要包含海事工程、水下基礎、風機、海底電纜及海上及陸上變電站等。以水下基礎生產來說,由於運輸成本高且投資巨大,產能輸出國際不易,除非具有足夠的經濟規模;而陸上變電站的電力系統設備建置技術來說,在各市場已相對成熟,外商如投資臺灣,可能較無法達到將產能或技術出口擴展到國際市場的綜效。

相較於水下基礎及陸上變電站屬於高資本投入領域,臺灣海事工程領域深耕發展後的拓展業務到國際的潛力不容小覷。由於船隻具有移動性,外商可以通過在臺灣的投資,積累經驗並將其應用於其他市場。蔡宗達認為,這不僅促進了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也為本土企業提供了向外擴展的機會。

建構產業供應鏈的另一項挑戰:融資需求

除了供應鏈在地發展的挑戰,融資也是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蔡宗達表示,2023 年是離岸風電產業的谷底,各種對融資不利因素,都在此年集中出現。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案場的開發申請上。但要融資成功才讓案子繼續推進,所以過去這段時間,離岸風電的融資已成為主要關注的重點,而未來融資的評估更將著重在專案的開發挑戰和建置難度。」蔡宗達說。

他進一步解釋,「去年 (2023) 是最為挑戰的一年,不管是離岸風電還是其他再生能源,像是太陽能和儲能,這些領域都遭遇了不少陳抗和政策調整問題。至於陸域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比較平穩,但仍然面臨土地稀缺問題和抗爭,所以成長已放緩。而在離岸風電方面,過去面臨問題的專案現在都已經順利的向前推進,所以我認為2023年應該是產業融資挑戰的谷底了。」

蔡宗達認為,各種負面因素在去年同時發生。他認為,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漸減少,大環境最糟糕的情況應該已經過去;另外近期歐盟向 WTO 申請協調國產化的議題,尚待觀察後續的發展,如政府與 WTO 能順利取得一定的共識,相信未來的離岸風電的融資環境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在蔡宗達看來,離岸風電的融資應該從開發商開始逐步向下延伸。「整個離岸風電的供應鏈思惟較傳統製造業不同。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從最上游的製造開始到最下游的品牌/產品商,但其實從資金的角度來看,離岸風電產業較像是反向思惟,是從開發開始。因為要有開發的意願才會有供應鏈的發展。」

 

1.webp (47 KB)

 

換句話說,開發商首先必須獲得足夠的融資,才能將資金投入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對於銀行或其他融資方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開發商的實力和項目的可行性,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供應鏈的融資情況。

而針對本土供應鏈的融資需求,蔡宗達表示,談到供應鏈的融資,應該更深入地去關注整體情況。「當我們討論扶植本土供應鏈時,每個供應鏈廠商面對資金需求時的籌資仍需自行向銀行尋求融資。目前,我們看到一些發展比較好的公司,主要是那些已經進入資本市場的上市櫃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籌資相對容易。但是,對於那些尚未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來說,他們對銀行融資的依靠性將土更高。」

蔡宗達強調,從產業角度來看,銀行還是會根據整個產業的發展來決定是否提供融資,如果銀行對產業前景感到樂觀,那麼供應鏈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就會降低。

他補充,銀行或資金提供方,廣義來講,銀行會先考慮融資對象背後是否有讓他們放心的還款來源。這個還款來源來自於供應鏈的客戶,也就是開發商。如果銀行認為離岸風電的案場或開發商的實力足夠,那他們對供應鏈的融資就會比較放心。對於本土供應鏈來說,籌資時面臨的挑戰之一是資金來源。如果是上市公司,資金來源可能相對豐富;但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他們通常只能依賴銀行。銀行在評估供應鏈融資時,需要了解整個產業及供應鏈的可靠性,若銀行對供應鏈的產業特性並不熟悉,這就讓本土供應鏈企業在籌資過程中遇到一定的挑戰及困難。

蔡宗達認為,正因如此,那些資金渠道有限且銀行不太熟悉的供應鏈企業,能否獲得資金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此才能進一步支持供應鏈的發展。所以供應鏈廠商如何讓銀行了解這個產業及其供應鏈的特性,並理解銀行的考量點,為成功取得銀行支持的關鍵。

「這是雙向的。他們需要內部有專人能與銀行溝通,或尋求外部顧問的協助,以了解銀行在審核評估時注重的要點。從整個供應鏈來看,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蔡宗達進一步說明。供應商和開發商之間需要相互支持。如果本土供應商找不到資金無法進行設備投資,他們就無法為開發商提供支持。因此,本土供應鏈的資金需求在離岸風電產業中尤為重要,而這一點過去往往被忽視。

 

3.webp (57 KB)

在地銀行的支持對於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無論是產業在地發展,亦或是拓展海外,一個關鍵是本土金融機構的融資量能。」蔡宗達表示。

根據蔡宗達的觀察,現階段臺灣的銀行對離岸風電產業的支持,大致分 3 大類:外資銀行、本土官股銀行、本土民營銀行。外資銀行在其他國家已有相對經驗,因此對這個產業相對熟悉,但他們在臺灣的融資操作仍受限於集團政策和風險偏好;本土民營銀行在這幾年對產業的了解已大幅提升,也較願意在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的初期投入資金;而官股銀行過去缺乏相關經驗,大部份也尚未建置專業團隊來評估,因此對離岸風電的融資案需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他們通常有較高的意願支持由國營企業參與的專案,如中鋼等,但最近官股銀行也開始更為積極地評估支持離岸風電專案的融資機會,這是很大的進展。

從 2018 年至今的這 5、6 年間,臺灣的銀行對這個產業的熟悉程度已大幅提升,現在的融資評估已進入新的階段,惟重點更著重在專案的技術及建置的風險分析上,相信未來銀行支持離岸風電融資的質與量都會的提昇。

針對外商銀行的情況,蔡宗達指出,由於法規上的限制,外商銀行在臺灣的融資業務相對來說彈性較小,即使它們集團的資產規模遠超過本土銀行,但在新臺幣放款方面仍然受限於分行的淨值,「外商銀行在臺分行的借貸受限於其淨值,對單一企業通常是分行淨值的兩倍或臺幣 70 億,這限制了他們的放貸的金額」蔡宗達指出。

而本土銀行在資金動能上較為強大,尤其在臺幣的借貸方面。「雖然為避免風險集中,本土銀行在法令規定下,對於同一法人或同一關係集團企業的借款限制通常在其淨值的 5% 到 40% 之間。但對很多本土銀行來說,可融資金額的空間還是大於外資銀行。」蔡宗達表示。

蔡宗達舉例,舉本土銀行為例,假設 A 銀行要借給 B 集團,依照 A 銀的淨值,假設以年底淨值 4,000 億臺幣,其借款限制以最低 5% 來計算,4,000 億的 5%,大約是 200 多億臺幣;如果是最高 40% 來計算,4,000 億的 40% 大約是 1,600 多億,從理論上來說,A 銀行借給 B 集團,最低至少200億臺幣,而最高可以借到1600億。

當然,銀行還是會有自身授信的政策,也絕對不會把籃子放在同一個市場,蔡宗達指強調,本土銀行對再生能源產業的支持至關重要。而從本土銀行可放貸的量能來算,支應臺灣後續離岸風電產業的資金需求是充足的。

 

5.webp (48 KB)

 

除了銀行端,壽險業者與基金也成為資金來源選項。蔡宗達表示,壽險業者在做股權投資時,特別是大型投資案,其流程更複雜。舉例來說,壽險業者對於投資離岸風電專案有興趣,必須有十足擔保的融資或是預期穩定的金流才能加入。儘管法規制度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壽險業者對離岸風電產業的投融資空間,但因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對壽險業者來說是一個穩定的投資選項,其所擁有的充沛資金,將繼續扮演重要股權資金供給者。在基金投資部份,雖然臺灣成立的私募基金並不多,本土基金的投資量能相對於壽險業者來說較少,但在全球發展綠能的趨勢下,相信未來仍會有新的投資量能加入市場。

離岸風電產業是高資本密集市場,且需要大量且廣泛的資本支持,而這些資金勢必主要還是仰賴本土金融機構。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本土金融機構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

另外為了強化對離岸風電的融資信心,政府推出國家融資保證機制來增強國營銀行的信心。政府透過不同的擔保機制,努力推動官股銀行的支持。「官股銀行在國家融資保證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出資和參與對整體資金提供至關重要。目前已有官股銀行在積極評估參與 3.1 和 3.2 階段的專業融資,這表明其對於未來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仍保持興趣和支持。」蔡宗達指出。銀行對於風電產業的投資風險管理非常重視,國家融資保證機制的配合有助於減少銀行的風險顧慮,提高他們的參與意願。

過去幾年對於離岸風電產業的支持與測試,使市場對此行業的熟悉度顯著提升,本土國營事業和國營金融機構參與離岸風電專案及其供應鏈的趨勢也有增加。蔡宗達強調,「從融資角度來看,未來的資金動能值得期待。」

更多相關文章

EnergyOMNI 全能源 I Enera Media Ltd. 恩能新元傳媒有限公司

立即訂閱,加入淨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