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環經濟驅動美食產業綠能革命 曉鹿鳴樓的永續創新之路

以循環經濟驅動美食產業綠能革命 曉鹿鳴樓的永續創新之路
曉鹿鳴樓創辦人暨董事長 曾隱舜
在全球環保與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如何兼顧技術創新與資源有效利用,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臺灣企業家,也是曉鹿鳴樓創辦人暨董事長曾隱舜,對於「循環經濟」有著深刻理解與精神,真正意義地去實踐。
「真正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曾引舜認為,目前市場上鮮有企業能夠同時掌控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設計、生產、使用與回收環節,而這正是未來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回收與製造相結合的綜合體系,從而確保每一件產品在生命週期結束後,都能夠被有效回收再利用,這正是循環經濟精神的核心所在。」
曾隱舜認為,只有真正將循環經濟理念貫徹到每一個環節,也就是從產品設計、製造、使用到回收涉足全產業鏈的綠色循環系統,企業才能在環保與效益之間取得平衡,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跨界融合:臺灣美食與綠能科技的創新與應用
臺灣美食擁有獨特的文化與歷史,然而傳統產業鏈在衛生管理、品質監控等方面仍有許多不足。
「猶記得 3~4 年前 ESG 的概念才剛剛在臺灣開始提倡,而曉鹿鳴樓已經走在業界最前,成為國內第一家取得碳中和認證的餐廳。我記得在最一開始 (2018年)希望食品業開始推動循環經濟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看好,覺得我是傻瓜。」曾隱舜打趣地回憶起這段經歷。
臺灣美食自古以來便以獨特風味和融合多元文化底蘊著稱,但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如何將美食產業與永續發展相結合,成為產業轉型的迫切需求。曾隱舜提出,以循環經濟模式重塑臺灣美食全產業鏈,從原料生產、加工製造、品廣到最終消費,都納入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中,從而實現資源再利用與環保效益最大化。
藉由循環經濟模式,曉鹿鳴樓不僅可以從食物原產地之種植、製造到銷售全過程進行嚴格管理,還能夠在每一環節實現資源再利用與數據化監控。他指出:「我們要讓每一道美食從原料到成品,都能夠被賦予環保、低碳甚至碳中和的價值。這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價值,更讓消費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時,能夠見證整個循環經濟體系的運作。」
透過數據化管理與環保認證,曾隱舜指出,未來曉鹿鳴樓的每一項餐點的生產過程,都將進行全程數據記錄與環保認證。從農民種植、工廠加工到餐廳銷售,每一環節均有可追溯的環保數據作為背書。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美食品質,更讓消費者了解並信賴產品背後的循環經濟成果。「只有讓每一道美食都有確切的環保數據作支撐,才能真正讓臺灣美食在國際市場上立足,並向全球展示我們在循環經濟方面的創新與實力。」曾隱舜表示。
「循環經濟」不是一個時髦詞彙,而是一種從原料採購到產品回收全過程中,都強調資源高效利用與再生的經營模式。
「當我們能夠把農民、製造業者、餐飲業者及科研機構全部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生態圈時,臺灣美食將不再僅僅是地方風味,而是全球共享的綠色資產。」循環經濟的實踐離不開學術界、政府單位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隨著各方資源的整合,企業才能在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品牌推廣等環節上取得突破,進而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永續發展體系。
透過跨界整合,不僅為美食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使得臺灣在國際上展現出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創新實力與環保責任。談到循環經濟的實踐,曾隱舜並未將視野僅限於美食領域。他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將綠能技術與臺灣美食產業結合,創造出全新的永續商業模式。
曉鹿鳴樓的 「植樹清歡宴」,是一場將生物多樣性、美饌藝術與永續理念巧妙融合的高端餐飲體驗。秉持「為一桌菜種一棵樹」的核心理念,每桌賓客的饗宴,皆代表著餐廳為地球增添一抹綠意,讓味蕾饗宴同時成就環境永續。圖片為曾隱舜先生與副總統蕭美琴女士合影。
創能技術領域的投入
全生態系的綠色循環系統離不開食材最源頭的種植,綠色食材的取得也涉及到綠能的使用。曾隱舜留意起可攜式太陽能板領域的技術研發與資源投入。
「如何讓我這塊太陽能板的轉換率比傳統太陽能板增加 40% 以上?」這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挑戰,更關乎於整體產業鏈的成本管控與資源循環利用。曾隱舜解釋說,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降低工程成本是達成技術突破的重要前提。透過重新設計產品結構,大幅減少了鋁邊、鋁框與玻璃等傳統材料的使用量,從而降低了整體生產成本。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轉換效率,更有助於縮短產品的回收期,促使整個循環經濟模式落到實處。
「當我們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轉換率,就意味著產品的回收週期將顯著縮短,這正是我們追求負責任生產與消費的最佳體現。」曾隱舜表示。
在此模式下,曾隱舜不僅與多方簽訂了產品回收合約,更計劃在桃園設立全新工廠,將產品生產與回收緊密結合,實現零廢棄、低碳排放的理想運作模式。
曾隱舜舉例說明,企業在資源循環利用上也存在許多創新機會。他曾發現一項即將被國家淘汰、報廢的資產,並通過收購與再加工,使該資源的轉換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增加了市場價值。他指出:「工人不僅僅是在參與生產,而是在協助將那些即將被廢棄的材料轉化為有價值的資產。這正是循環經濟帶來的實際效益,也讓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這種模式不僅符合國際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標準,更在政策層面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曾隱舜堅信,只有將循環經濟模式貫徹到底,企業才能真正落實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理念,並最終實現永續發展。
除了在太陽能板技術上持續創新,曾隱舜亦致力於將綠能科技與臺灣美食產業相結合,打造一個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新型跨界生態系統。他透露,自己在美食研發方面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小基地,利用自有綠電供應工廠與員工餐飲,以「曉鹿鳴樓」為品牌核心,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化進程。
曉鹿鳴樓於 2023 年榮獲由中華民國商業總會主辦的第五屆品牌金舶獎「綠色永續組」,曾隱舜作為獲獎廠商代表至總統府與時任總統蔡英文合影。
學術、政府與產業三方聯動:構建全域循環經濟體系
「曉鹿鳴樓」不僅代表著臺灣美食的傳承與創新,更寓意著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各環節資源共享與再生的精神。
「『曉鹿鳴樓』這個名稱蘊含著自然生態中鹿群共享優質資源的意義,象徵著在我們的循環經濟系統中,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再生。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更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綠色』品牌形象。」曾隱舜表示。
曾隱舜透露,隨著循環經濟模式的不斷深入,「曉鹿鳴樓」將成為整個臺灣美食產業國際化的重要窗口。未來,他計劃在全球各大知名大學及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設立「曉鹿鳴樓」據點,藉此推動臺灣美食文化及綠能循環經濟模式的廣泛傳播。
曾隱舜強調,循環經濟的實踐離不開學術界、政府單位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隨著各方資源的整合,企業才能在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品牌推廣等環節上取得突破,進而構建起一個全方位的永續發展體系。
在與國內多所知名大學教授的合作中,曾隱舜強調了數據化管理與成果展示的重要性。每位教授在申請政府計畫時,都必須提交詳盡的期末報告與實際數據,這些公開數據成為企業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曾隱舜舉例與台科大何教授合作的水利署地方創生計畫,該計畫幫助坪林農民改進種植技術,最終使流入翡翠水庫的水質提升達 30%,並顯著降低了農民的碳排放量。這些具體數據,正是循環經濟模式在實踐中的生動證明。
隨著國際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政府對於企業實踐循環經濟也給予了大量政策支持。曾隱舜表示,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的同時,必須嚴格遵守環保法規,從而保障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他指出:「我們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使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都能夠得到充分管理,更能夠在政府的嚴格監管下,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國際環保標準。這對於企業長期發展與國際市場競爭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政府、學術與產業的多方聯動,正是曾隱舜推動循環經濟的最佳方程式,也為整個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曉鹿鳴樓所研發的一道創新美食—「吻仔魚海菜粥」,是由臺大食科所所長提供食譜,以自然補鈣的理念為核心,並結合綠能技術進行全程環保生產。當產品正式上市後,部分獲利捐贈給海洋相關領域的專家,以支持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圖片為曾隱舜與臺灣專注鯨豚研究專家周蓮香教授合影。
「Made in Taiwan」的品牌承諾
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國際認證已成為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曾隱舜透露,未來公司將陸續推動與第三方驗證單位和組織合作,進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認證及供應鏈循環經濟整備認證。這些認證不僅是產品質量的保證,更是企業實踐循環經濟理念、負責任生產與消費的最好見證。
此外,在桃園的太陽能板製造基地亦將在第一批產品產出後舉辦發表會,全面展示臺灣綠能技術與循環經濟模式的成果。「當我們的第一片太陽能板經過國際認證並正式推向市場時,這將代表臺灣在綠能與循環經濟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標誌著『Made in Taiwan』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循環經濟模式的逐步推廣,曾隱舜表示,未來「曉鹿鳴樓」將擴大作為臺灣美食與綠能產業國際化的典範影響力,出現在全球各大國際學府及知名展覽會上。「藉由建立一個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產品全生態系綠色循環管理體系,不僅能夠保證產品質量,更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曉鹿鳴樓』的綠色品牌形象。這將吸引更多國際夥伴與投資者,共同推動全球環保與永續發展。」
曾隱舜舉例,曉鹿鳴樓最近研發的一道創新美食—「吻仔魚海菜粥」,便是一個成功案例。該產品由臺大食科所所長提供食譜,以自然補鈣的理念為核心,並結合綠能技術進行全程環保生產。當產品正式上市後,部分獲利還將捐贈給相關領域的專家,以支持海洋生態保護工作。
通過這樣的實踐,曾隱舜希望能夠激發臺灣美食產業的創新動力,推動產業向著綠色、低碳和永續發展方向轉型升級。「我們希望通過『曉鹿鳴樓』,向世界展示臺灣企業在循環經濟與綠能技術上的實力,同時也傳達出我們對美食文化、環保責任以及共享未來的堅定信念。」
從藍圖到現實的循環經濟之路
企業從最初的懵懵懂懂,到最終實現循環經濟模式的落地,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卻又充滿希望的發展之路。曾隱舜深信,只有通過技術創新、資源再利用以及跨界整合,才能夠真正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締造出屬於臺灣的永續發展奇蹟。
「我們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從而確保生產、消費和回收各環節的資源能夠最大化利用。未來的臺灣,必將以一個全新的、綠色、共享的面貌,迎來更多國際人才和投資,最終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
通過循環經濟模式,企業能夠在追求技術創新與市場突破的同時,兼顧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不僅實現了成本與效益的雙重提升,更為臺灣的綠能革命和產業轉型提供了實踐基礎。
展望未來,「曉鹿鳴樓」將不僅僅是一個美食品牌的象徵,更將成為臺灣循環經濟模式下綠能與文化傳承的代表。從桃園全新工廠的落成,到與國際認證機構的密切合作,再到學術機構、政府單位以及產業界的全力支持,曾隱舜相信,此舉將引領臺灣走上一條從藍圖到現實、從單一技術到全產業鏈永續發展的全新道路。
「我們投入的每一分心力與資金,都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利潤,而是為了讓臺灣的環境更加美好,讓每一個產品都能成為循環經濟的最佳見證。唯有如此,未來的臺灣才能真正實現『共享綠色財富』的美好願景。」曾隱舜強調,在臺灣,循環經濟理念已然走向實際運用,只有真正貫徹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才能讓每一個產品在環保與經濟效益上達到最佳平衡,並最終實現永續發展。
面對未來,曾隱舜充滿信心地表示,臺灣綠能與美食產業將以循環經濟為核心,迎來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新的新時代。他呼籲更多有志於永續發展的人士與企業加入這一行列,共同推動臺灣乃至全球的綠色轉型。「未來,不僅僅是環保產品能夠改變世界,而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能夠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共同創造出一個資源共享、環保再生的美好明天。」
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與循環經濟模式的日益成熟,未來臺灣將成為全球永續發展與綠能革命的重要典範。而「曉鹿鳴樓」也將作為這一變革的象徵,帶領臺灣美食與綠能產業走向更加光明、充滿活力的未來。
「鹿鳴,顧名思義,就是鹿發出鳴叫聲。當牠喝到乾淨的水、吃到新鮮的草時,便會鳴叫,這不只是表達喜悅,更是為了召喚同伴共享美好的食物。因此,「鹿鳴」象徵著分享的美好。若我們能充分體會分享的快樂,理解分享帶來的價值,那麼人生將會更加充實與幸福。」曾隱舜分享道。
如同曾隱舜的理念,我們現下所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讓臺灣成為一個環保、綠色、共享的國家;而循環經濟正是我們達成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