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固定式到浮式:臺灣必須立即把握深水風電契機
從固定式到浮式:臺灣必須立即把握深水風電契機
/1.webp)
(照片:Kincardine 浮動式離岸風電專案 50 MW)
臺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國家的電力供應系統已整裝待發,邁向嶄新且具前瞻性的策略方向。隨著核能逐步退場,雖未立即帶來新增需求,卻從根本上改變了臺灣能源未來的保障策略。此刻不僅是為了取代舊有發電容量,更是一個世代難逢的契機——強化能源安全、吸引投資,並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潔淨能源競賽中的領先地位。
在這個快速演變的能源格局中,浮式離岸風電(Floating Offshore Wind, FOW)不僅是補充方案,更是臺灣下一個具戰略意義的前沿領域。放眼全球,浮式風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而臺灣正有機會從追隨者躍升為引領者。若能把握當下契機,決策者將可鞏固臺灣在離岸風電產業中得來不易的領先地位,並開啟兼具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的新篇章。
浮式風電對未來能源組合的影響
為持續推動能源供應體系的多元化,臺灣勢必將倚重兩大關鍵能源支柱,以確保能源安全並維持產業競爭力:一是作為基載電力來源的進口天然氣,二是以離岸風電為主軸的本地再生能源。這兩者的協同發展,將成為臺灣在能源安全、吸引投資與強化產業韌性方面的核心動力。
浮式離岸風電是釋放臺灣深水海域潛力的關鍵。根據評估,在全臺約 90 GW 的離岸風電潛力中,超過 10 GW 適合發展浮式風場。此技術不僅具可行性,更是達成我國於 2035 年前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18.4 GW 目標的必要途徑——該目標已於 2025 年 1 月 23 日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定調。同時,浮式風電亦是實現臺灣 2050 年淨零轉型願景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
行動的迫切性已無庸置疑。臺灣近岸適合架設固定式風機的離岸風場,正快速趨近飽和。許多區域已受漁業活動、航運航道等其他海域使用者的限制與競合所影響。浮式風電正是化解此挑戰的最佳方案,能開拓更深、更遠、且較少爭議的海域。這項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擴大可開發空間、降低用海衝突,更提供多元共存的可能性。若能在設計與選址階段妥善規劃,浮式風場更有機會產生類似人工礁的正面效應,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在長期內與沿岸社區建立更良好的共榮關係。
經濟部部長龔明鑫上月公開表態支持浮動式風電,這是臺灣能源轉型的重要一步,展現了明確的政策願景。然而,願景的實現必須以政策為後盾。當務之急是政府應儘速公布具可融資性的誘因機制、透明的前導示範計畫遴選原則,以及未來的長期發展藍圖。此舉將向投資者與開發商發出強而有力的訊號,表明臺灣不僅在考慮浮式風電,更決心要大規模推動這項關鍵技術。
/3.webp)
先建後擴:前期示範專案的重要性
浮式與固定式離岸風電在核心技術上有許多共通之處。兩者皆採用相似的風機技術、海上電纜與變電站系統,並依循類似的規劃、安裝與維運流程。其根本差異在於基礎結構形式:固定式風機直接錨定於海床之上,而浮式風機則設置於錨繫平台上,能靈活部署於深水海域,因此特別適合開發近岸資源有限的地區。
這正是臺灣可發揮既有產業優勢之處。國內成熟的海事工程與鋼構製造產業,正是打造強韌浮式風電供應鏈的關鍵基礎。同時,浮式風電亦可借鏡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在深水環境運作的多年經驗,從中汲取寶貴的供應鏈知識與實務經驗。兩者在技術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模組化設計與安裝考量、錨繫系統的使用,以及錨鏈與繩纜等設備的運維需求。透過導入這些成熟技術與經驗,臺灣可大幅縮短學習曲線、培養關鍵在地技術能力,並以更高效率推進浮式風電的發展。
全球多項示範與前期商轉計畫的成功,已充分證明浮式風電具備「可建、可融資」的可行性。以英國為例,其一系列成功的示範案率先透過「雙軌制競標機制」推動浮式風電,將固定式與浮式風場分開規劃與招標。這一專屬機制使浮式風電得以依自身條件推進,促進技術創新並強化投資者信心。其中,2024年第六輪(AR06)差價合約 (Contract for Difference, CfD) 競標中獲得合約的 Green Volt 專案(560 MW浮動式風場)即為明證。隨著第七輪競標(AR07)正式啟動,英國再度展現為浮式風電設立獨立賽道,是推動成本下降與產業成熟的關鍵途徑。
韓國亦在快速推進。2024年,挪威能源公司 Equinor 的 750 MW Firefly 專案成為首個透過專屬競標取得容量的浮動風電場。法國在第六輪(AO6)競標中已分別核准兩個各 250 MW 的浮式風電標案。瑞典則已著手規劃波羅的海深水場址。這些國家並未質疑浮式風電是否會發展,而是在競相爭取領先地位。 臺灣可仿效這一經驗模式。值得肯定的是,經濟部已初步宣布計畫於 2030 年前推動 2 至 3 個前期商轉專案。這些基石專案對於在實際環境中測試基礎結構、錨繫系統、港口物流、供應鏈及核准流程至關重要。它們絕非單純的「領航」計畫,而是未來百萬瓩級規模部署的重要跳板。如今,是時候將這項規劃付諸行動。
「來自供應鏈夥伴及金融機構的回饋相當正面,顯示 6 至 12 座風機、約 180 MW 的專案規模達到理想平衡。此規模足以使開發成本具經濟效益,同時又可控風險,確保專案順利執行,」福廷綠能源 (Flotation Energy) 臺灣專案經理 Sophorn Chea 表示。他補充指出,這些專案將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承諾,促進人才培訓,並帶動必要的基礎建設投資。更重要的是,這將為貸款機構與保險公司提供充分依據,使其在 2030 年初前承保更大規模、完整的浮式風電專案。
成本下降路徑解析
資本支出(CapEx)常被視為加速推動前期商轉及完整商業規模專案的一大限制,然而多項資料顯示,浮式離岸風電的均化電力成本(LCoE)已呈現與固定式離岸風電近年相似的降成本曲線。
雖然電力供應的經濟性往往是政策決策的重要考量,但正是早期投資驅動了成本下降。十年前,英國固定式離岸風電成本約為150–170 英鎊/MWh;而如今,得益於早期規模化與穩定政策支持,價格已降至約 70 英鎊/MWh。2024 年英國第六輪競標中,首個商業規模的浮式風電專案 Green Volt 獲得差價合約(CfD, 2012 年基準價格)合約價為139.9 英鎊/MWh——幾乎是早期領航專案的一半。隨著規模擴張、技術創新與資本成本降低,價格預期將持續下降。
此外,隨著浮式離岸風電在國際上的採用日益增加,為貸款機構與金融市場提供的可融資性證據也愈加充分。專案的可融資性固然複雜,但浮動平台及其相關系統在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已部署數十年,且許多數十億美元的固定式離岸風電專案在引入新型風機、預測性分析及遠端監控等技術後,均已順利完成融資。
英國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 (ORE Catapult) 的研究指出,成本下降的最大驅動因素包括:規模經濟、技術創新(如錨繫系統、海底電纜、動態電纜模型)以及資本支出的風險管控。雖然這些仍需政府與產業間的密切協作,但證據顯示,一旦專案啟動,成本曲線將顯著下降。這正是浮式離岸風電在亞洲能源市場展現巨大潛力的原因。
目前,韓國 750 MW 的 Bandibuli(Firefly)專案已順利推進;而日本於 2025 年 6 月通過法規,開放其 170 萬平方英里的專屬經濟區(EEZ)進行浮式風電部署。亞太地區顯然正加速行動,臺灣已無法再落後。
/2.webp)
圖表:以瀑布圖呈現浮動式風電成本下降之關鍵驅動因素。(資料來源:英國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2024)
浮式風電的價值創造
浮式離岸風電(Floating Offshore Wind, FLOW)不僅在於產生綠色電力,更關乎創造社會價值、確保政治正當性,以及穩固長期經濟機會。
浮式風電的一大優勢在於對海床干擾較低。與固定式風機不同,浮動結構可提供更靈活的佈局與船舶通行,為與臺灣漁業社群的共存開闢了可能,包括共同規劃、彈性季節性限制、補償機制或合作監測等方式。國際經驗顯示,只要漁業關切獲得透明回應,反彈便會減少,信任亦能逐步建立。
經濟效益同樣不容小覷。浮式風電專案需要新的造船活動、先進電纜與錨繫系統製造、重型運輸物流、風機維護,以及升級港口設施。臺灣成熟的海事工程與鋼構製造產業,正是這一供應鏈的天然支柱。除了國內效益外,出口潛力亦十分可觀:臺灣企業有望成為亞太地區快速成長的浮式風電市場中的關鍵供應商。
掌握時機展現領導力:臺灣的浮動風電時代來臨
臺灣在固定式風電的策略是追隨全球趨勢,採用已成熟的模式並在部署前降低成本。這一方法固然適用於固定式專案,但浮式風電如今發展速度更快,若仍依循相同模式,臺灣可能面臨延宕與錯失機會的風險,尤其在綠色電力需求持續穩定上升的背景下。如果臺灣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將可能面臨更高成本與喪失先機的挑戰。
時間至關重要,而全球目前的核准與投資前置期以年為單位計算,臺灣必須立即行動,才能確保在浮式離岸風電領域成為先行者。
對臺灣而言,浮式離岸風電政策的成功,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區域先驅的聲譽,確保持續發展與領導地位。浮式風電絕非附屬計畫,而是下一個能源前沿,其成功標準包括:2030或2031 年前完成 2 至 3 個前期商轉專案、建立運作良好的在地供應鏈,以及明確通往百萬瓩級部署的路徑。達成這些里程碑,不僅將帶來更具韌性的能源結構,也將使臺灣在 2040 年前有機會掌握數十億美元的年度出口收益——全球浮式離岸風電市場預計於 2030 年代中期超過 1,300 億美元,亞太地區將占重要比重[1][2][3]。
浮式風電的問題已不再是「是否」發展,而是「何時」落地;而臺灣要充分掌握這一潛力,答案必須是「現在」。當年帶領臺灣首座離岸風電成功的勇敢領導力,如今同樣必不可少——以解鎖國內成長、吸引投資,並鞏固臺灣在潔淨能源下一個前沿的區域領導地位。
參考資料
1. Precedence Research (2024)。Floating Offshore Wind Market Size, Share, Growth 2024–2035。報告預測全球浮動式離岸風電市場規模將於 2035 年超過 1,300 億美元。
2. 全球風能協會 (GWEC, 2024)。Global Offshore Wind Report 2024。指出亞太區為增長最快的浮動式離岸風電市場,韓國、日本、臺灣領先,澳洲及菲律賓為新興機會。
3. 英國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 (2023)。Floating Offshore Wind: Cost Reduction Pathways。報告強調供應鏈在地化及出口為長期價值創造的關鍵驅動因素。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