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對話論壇紀實
碳市場對話論壇紀實

歐洲商會低碳倡議 (ECCT LCI) 與資誠 (PwC) 合作,舉辦「碳市場對話」論壇,分析企業在臺灣應對碳交易和碳費的最佳實踐。論壇上,多位嘉賓發表演講,提供了見解和實際指導,幫助企業應對碳報告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挑戰。活動由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吳振華 (Chen-Hua Wu) 、資誠臺灣合夥人蔡亦臺 (Yi-Tai Tsai) 及歐洲商會執行長 Freddie Höglund 進行開幕致詞。論壇由資誠臺灣總監李宗哲 (Andrew Lee)、台灣碳權交易所 (TCX) 執行長田建中 (Joshua Tien) 及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事業部經理劉彥均 (Kenny Liu) 進行演講分享,最後由 PwC 蔡亦臺主持的嘉賓座談會圓滿結束。
PwC 臺灣總監李宗哲指出,環境部 (MOENV) 於 4 月 29 日宣布《氣候變遷因應法》(Climate Change Response Act, CCRA) 的 3 項新草案規定,其中一項與徵收碳費相關,一項與管理自願減排計劃相關,一項涉及碳費企業應如何設定減碳目標。根據該法案,自 2025 年起,年碳排量超過 25,000 公噸的實體將需支付碳費(基於其 2024 年的排放量),並將逐步降低門檻,至 2030 年分別降至 15,000 和 10,000 公噸。環境部強調,碳費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激勵減排,而非產生財政收入。草案規定將為碳費支付者提供重要方針,幫助企業規劃減碳措施,以實現臺灣 2050 年淨零目標的路徑。這些規定將提供 60 天的公眾諮詢期,與此期間,環境部將與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對話以建立共識。
根據李宗哲引用的統計數據,全球減碳進展落後於預期。雖然過去 20 年間碳強度下降約 2.5%,但全球減碳率必須加速至每年 17.2%,才能在 2050 年前將全球暖化限制在 1.5°C以內。迄今為止,全球已有 136 個國家提出了淨零目標(佔全球排放量的 83%),而其他一些國家則提出了初步的淨零目標構想,但尚未正式宣布確切實施辦法。臺灣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CCRA) 將淨零目標納入法律。由於許多臺灣企業為全球品牌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企業面臨比政府要求更緊迫的減碳壓力,成為一個迫切的動力。

(左起)資誠臺灣合夥人 蔡亦臺 (Yi-Tai Tsai)|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組長 吳振華 (Chen-Hua Wu)|歐洲商會執行長 Freddie Höglund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