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妮觀測站 I 離岸風場的自然共融設計 環境永續再加分
歐妮觀測站 I 離岸風場的自然共融設計 環境永續再加分

編譯:全能源
低碳人工礁塊 防淘刷與提供棲息地的生態雙贏
離岸風電開發商 RWE 與合作夥伴 ARC Marine 共同推出的「礁石強化防淘刷計畫(Reef Enhancement for Scour Protection, RESP)」,2025 年 10 月在 RWE 於英國營運的 Rampion 離岸風場的風機底部,放置 75,000 個自然共融設計(nature-inclusive design)的特製人工礁塊(reef cubes),不僅用來保護風機底座免於侵蝕和淘刷,也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
Rampion風場的試點計畫在今年 7 月正式公告,實際上從構想到實施歷經八年時間。計畫部署 75,000 個礁塊,每個礁塊約 15 至 35 公分;僅一座風機所鋪設的礁塊,就可以提供 25,000 平方公尺的棲息表面積。計畫目的在測試人工礁取代過去用岩石作為防淘刷防護層的可行性,希望能為永續製造雙贏。RWE表示未來五年將持續監測其防淘刷效果跟生物多樣性發展情況。
2024 年 5 月,RWE 和 ARC Marine 便曾在瑞典 Kårehamn 離岸風場安裝 180 個礁塊進行測試。RWE 合作夥伴 ARC Marine 表示,這些礁塊中空,外部具有蜂巢狀紋理,以吸引海洋生物附著和棲息。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要模擬天然礁石的複雜結構,使造礁生物能在其上定居。未來預期管蟲、海葵、牡蠣與淡菜等物種會在礁塊上棲息,隨著時間推進,也會吸引魚類與甲殼類動物聚集。這些礁塊也是以低碳材質製造,使用黏土礦的回收廢棄骨料。吊車先將礁塊放入料斗,再透過 25 公尺長的輸送道送至海床,整個安裝過程耗時兩天。
除了 RWE 之外,位於荷蘭的 Hollandse Kust West 離岸風場 9 月也開始進行環境友善型防淘刷的施工工程。風場開發商 Ecowende 與合作夥伴 Van Oord 開發四種創新的防淘刷設計,使用重量在 60 至 300 公斤不等、不同尺寸的岩石,以在防淘刷結構形成更大的縫隙與空間,這些空隙可為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棲息空間;風場在防淘刷結構上更特別設計灣狀區域(bays),以延伸可利用的棲地範圍。
風場、海上變電站放置人工魚礁 增加魚群棲地
科學研究發現,離岸風會帶來人工魚礁般的魚礁效應;離岸風場內的禁漁措施,也會產生類似海洋保護區的效果。不過除了架設風機,也有風場另外放置人工魚礁,以增加海洋生物棲地。開發商沃旭能源在 2022 年也曾在風場內放置人工魚礁,以增加鱈魚棲地數量。沃旭能源在丹麥 Anholt 離岸風場風機之間的海床上設置了 12 個以 3D 列印人工魚礁。根據其新聞稿,魚礁體積約為 1 立方公尺,重量則達半噸,使用天然材料製成,結構堅硬且多孔隙,且每個形狀不同,讓其它生物可以寄居依附在表面。兩年的時間過去,2024 年追蹤發現,魚礁附近逐漸形成新的微棲地,可為鱈魚和其他物種創造棲地。
除了離岸風機,海上變電站也可以成為另一個人工魚礁。歐洲電網公司 TenneT 2023 年 10 月在荷蘭風場的 Hollandse Kust West Alpha 海上變電站外,設置兩種類型的人工礁,其在鋼製框架上固定六個以環保再生材料製成的中空方形礁塊(reef cubes);另一個鋼框上則固定有六個礁球(reef balls),結構與礁塊類似但為球形設計。計畫目的希望能提供珊瑚與藻類附著的潛在空間,並測試哪種形狀的人工礁的效果更佳。
更多相關文章